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生豬期貨有望年內推出 我省可能不在首批布點中
2008-03-26 11:05:3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播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6日訊 去年以來,豬肉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怎樣纔能讓豬肉價格更趨向於穩定,讓養殖企業與屠宰加工企業規避因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這一直是業內共同關注的話題。近日,從大連商品期貨交易所傳來消息,生豬期貨有望年內推出。作為我國第一個以鮮活商品為交割物的生豬期貨,會為黑龍江省生豬產業化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日前,記者采訪了南華期貨副總經理唐啟軍。

  活豬交割可能『炒』回一群豬

  唐啟軍說,生豬期貨作為我國第一個以鮮活商品為交割物的期貨品種,除了具備商品期貨的一些基本特征外,還有一些不同。比如說交割物,生豬期貨是以活豬為交割物,而且作為交割物的生豬還有一定要求:豬的重量約在90-110kg之間,豬的背膘厚度須在2.5cm之內。交割地點不是在期貨交易所,而是在養殖場、屠宰廠和批發市場進行。生豬期貨一旦涉及交割,真的有可能趕回一群豬。生豬期貨采取先交易後配對的規則,即交易結束進行交割時,將一買一賣的商家進行配對,買賣者直接見面,雙方驗貨交割。生豬期貨特殊的交割物決定了其參與投資者的特殊性,即養殖企業、屠宰加工企業和商品流通企業等會積極參與。對普通投資者而言,主要可以進行套利。實際上進入到交割環節的企業本身也需要買、賣生豬,而普通的投資者是無需擔心最終會趕回一群豬的。

  據唐啟軍介紹,就養殖業而言,企業(大規模)或個人(小規模)的風險主要存在於生豬價格波動、疫情防疫和飼養價格三個方面。但總體看,價格波動是重要的風險來源。對屠宰加工企業來講,調研結果表明,2007年的市場特點,生豬價格領漲,而且漲勢較快,但反映到豬肉價格上的時間相對滯後,從而使一些屠宰加工企業在一段時間內『虧本』經營。可見,如何提高生豬價格的預期性、規避價格波動風險是養殖業和屠宰加工企業共同尋求解決的難題。而期貨市場具有的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的功能能提高市場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發展和利用期貨市場是解決以上兩個問題的高效、低成本的運作方式。

  本地無法交割企業化養殖是方向

  據了解,為了能盡早順利推出生豬期貨,國家有意在湖南、湖北、四川、重慶、廣東、廣西、河南、江西等地區設置生豬期貨的交割庫,這些地點物流發達,利於豬肉外輸,黑龍江省可能不在首批布點中。從這一點來說,不利於黑龍江省生豬產業的發展。因為,如果黑龍江省企業不想參與交割,只想套期保值或套利則影響不大;但如果想進行交割,那麼就涉及到一定要將交割物運到指定的交割庫,無論是買入還是賣出生豬都會增加運輸等成本。

  來自有關部門的統計,近年來,黑龍江省生豬產業發展迅速,截止到2007年6月末,黑龍江省生豬存欄1384.9萬頭,比上年同期增21.7%;同時,黑龍江省屠宰加工能力粗具規模,截止到2007年9月,全省屠宰生豬能力已超過2000萬頭。但是黑龍江省生豬產業發展還面臨幾方面問題,如規模化程度需要進一步提高、屠宰加工企業布局不合理、生豬產業發展水平整體落後等。對於黑龍江省來說,養殖規模化、加工布局合理化、產業擴大化是未來生豬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生豬期貨是一個可以有效利用的手段。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黑龍江省養殖業中以散戶居多,而自然人是不能進入期貨市場交割環節的。但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法人資格,可以和其它公司企業一樣,到工商部門注冊,發展生產,簽合同,做買賣。養殖業中的散戶要想參與生豬期貨交割,可以通過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參與。因此,黑龍江省利用期貨市場發展生豬產業,還需要積極地在農村養殖戶之間推動專業合作組織的成立。

  套期保值農畜產品雙重避險

  唐啟軍說,屠宰加工業作為生豬現貨市場的買方,考慮的是如何避免生豬價格上漲帶來的風險,在期貨市場基本可以遵循兩個策略:第一,針對大企業的生產計劃和穩定性特點,保持長期、連續的期貨交易;第二針對小企業和生豬價格的偶然變化,根據實際需要和變化有選擇地進行交易。

  與屠宰加工業相反,養殖業擔心的是如何纔能避免生豬銷售價格下跌帶來的風險,在期貨市場進行賣出套期保值大致可以把握以下三個原則:第一,根據出欄時間和數量,選擇與出欄時間臨近的合約,當合適的價格出現時,進行套期保值操作。第二,當生豬市場形勢出現惡化時,為避免存欄生豬在未來銷售時出現的價格風險,要順勢而為,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套期保值。第三,對大規模養殖業來說,還可能存在著飼料原料期貨套期保值、生豬期貨套期保值,以及原料和生豬期貨的養殖套利關系,從而降低生豬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實現畜產品和農產品市場的雙重避險。

  相關鏈接

  為了穩定生豬生產、保護生產者利益,1966年,CME(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開始交易生豬期貨,後來生豬合約演變為瘦肉豬合約,現在瘦肉豬合約在CME買賣最活躍的農產品合約中名列第二。在發展中,CME的生豬期貨已取消了實物交割,實行現金交割為主的交易交割方式。

  作為一種風險管理工具,該合約逐漸發揮期貨發現價格、規避風險的功能,一方面幫助生豬養殖者通過期貨交易行情及時了解未來的生豬市場價格走勢,合理調整養殖規模和飼養周期,從而降低生產經營的盲目性,實現穩定增收;另一方面滿足了豬肉加工企業應對肉豬價格的波動和存儲加工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美國生豬屠宰量和生豬產量在生豬期貨推出後的波動要小於推出之前,可見美國的生豬期貨對於穩定生豬生產、加工和消費市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是,在生產分散、現貨市場不統一的情況下,生豬期貨並不能充分發揮發現價格的功能,美國1966年~1980年依然發生了一次豬肉生產的較大波動,而且持續時間相當長。直至20世紀80年代後期,美國生豬養殖業和加工業開始擴大規模,采取縱向整合戰略後,美國的生豬產量纔趨進平穩,波動幅度進一步減小,而且使生豬期貨能更及時、准確的反映未來豬肉現貨市場的變化。近20年美國生豬產量沒有再次出現1950~1955年和1966年~1980年的劇烈波動,其間的波動幅度均超過了30%,尤其在2000年之後,美國的生豬生產基本上實現了小幅穩定增長,年增長在1%~2%之間。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