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6日訊 讀者周女士反映,她曾對入住老年公寓有著很美好的憧憬,以為到了那裡就過上了無懮無慮的生活,但她在兩家老年公寓的遭遇,讓她對老年公寓大失所望,也因此打消了在老年公寓安度晚年的想法。
一人孤獨想到公寓
今年53歲的周女士在道外區居住,沒有老伴兒,原來與女兒一起生活。2005年女兒結婚後,她一個人生活了兩年,感覺比較孤獨。這時,她想到了老年公寓,認為自己每月有700多元的退休金,自家的住房每月也有可觀的租金,選個不用自己做飯,每天還能和一些老年人說話嘮嗑的老年公寓度過晚年是再好不過了。
她選了一家老年公寓。公寓的接待人員當時很是熱情,說了些公寓的伙食如何好,居住環境如何優越,老年人在這裡居住如何幸福等等一些介紹,但她住進來後情況卻大相徑庭。
管理太嚴沒有自由
住了一段時間後,她發現老年公寓裡的伙食並不像承諾的那樣好。有一天,公寓的午餐和晚餐吃的都是蘿卜湯,沒有其他菜。一個80多歲的老人對此很不高興。在吃晚飯前,這個老人一邊用筷子敲著碗一邊跟另一個老人發牢騷說,又是蘿卜湯。這話恰好被公寓老板聽到了,老板對此大發脾氣,當即要求發牢騷的那個人子從老年公寓搬出去,還說了些不想住就走,有多少錢也不伺候了等難聽的話。那個老人只好當晚就從公寓裡搬了出來。
還有一點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只要哪位老人在老年公寓裡出現一點讓服務人員看不慣的事,服務員很快就會給老人的子女打電話,說他們家老人在公寓裡不老實,讓接回去。子女們要麼打電話要麼親自過來安撫老人,令老人們很不自在。
周女士說,這家老年公寓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是服務員的態度不好,說話生硬。如果哪位老人話說得不對或哪個地方做得不好,服務員就會大聲喝斥,還經常損人。每天服務員不在屋裡的時候,是老年人最高興的時候,大家可以圍坐在一起嘮嗑,但服務員一回來,大家誰也不敢亂說話了。周女士感到在這裡很壓抑,感覺好像呆在看守所裡一樣。周女士在住滿一個月後,帶著失望離開了曾經憧憬的老年公寓。
換了一家情況更糟
從那家老年公寓出來後,周女士又找了一家老年公寓。這家老年公寓的老人比較少,她來後一個人住在一間有雙人床的屋子,感覺環境挺好。但沒過幾天,問題就出來了,主要是伙食不好,每天都是土豆、白菜,早餐吃咸菜都不管夠。每頓飯每個人的飯菜都是定量的,不夠吃也不再添了,經常有人吃不飽。而且屋裡的熱水器只是個擺設,想要洗澡得自己花錢到外面去洗。
周女士說,按照這幾個老人交的伙食費去采購物品,每天都得有肉、新鮮蔬菜等,但這裡根本看不到肉和新鮮蔬菜。公寓老板從不在家吃飯,只讓一個小服務員管幾個老人的伙食。她說,如果像這樣開老年公寓,掙錢也太容易了,自己都有開老年公寓的打算了。她在春節前搬出了那家老年公寓。
周女士說,自己本來是抱著很好的願望到老年公寓的,還想在那裡安度晚年呢,想不到換了兩家都不順心。不管怎樣,自己再也不會有住老年公寓的想法了。
黑心公寓靠嘴忽悠
近日,記者以家有老人要住老年公寓為由,到周女士曾居住的一家老年公寓了解情況。老板聽說有人要來入住,非常熱情,向記者介紹老年公寓裡的一些情況。在一張宣傳單上記者看到,上面寫有『把老年公寓辦成集住、樂、養、教、康復、護理於一體的為老年人服務場所,變養老為修身養性,變靜養為休閑度假,成為一個為老年人度身定做的心靈家園』字樣,食譜上的午餐和晚餐也都寫有三菜和兩菜。幾個老人或坐或躺在床上默不作聲,公寓裡死氣沈沈。
周女士說,她當初就是看了這張宣傳單纔來的,想不到上面的話都是忽悠人的。
老年公寓缺少監管
采訪中,周女士對記者說,她曾入住的那兩家老年公寓對老年人太苛刻,賺的都是昧心錢,但在自己居住的日子裡,沒看到有哪個部門的人到公寓裡來檢查。有的老人常有家人來看看,若老人們把公寓裡的情況說出來,家人可能會給老人們再換個地方。若是碰上沒有子女的老人,他們出門也不方便,可能就得在那樣的公寓受刻薄,這樣的黑心老年公寓該有人來管管。
據民政部門的同志介紹,目前,開辦老年公寓主要是法人提出申請,提交可行性報告、驗資證明、消防部門的審查意見、衛生部門的許可證、服務場所的產權證或租賃合同等材料即可,而對服務人員的上崗證、職業資格證等沒有嚴格的規定。由於老年公寓多是民辦非企業,其經營發展等也只靠市場競爭機制來掌控,民政部門不可能對其管得太細,這也讓一些黑心老年公寓鑽了空子去賺昧心錢。
記者從市老齡委了解到,哈爾濱市市區60歲以上老齡人口約63.4萬,佔市區總人口的13.33%,而且老齡人口每年還在以3%的速度遞增。有關人士認為,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大等諸多因素,子女將老人送到老年公寓養老已是一種趨勢,有人甚至將其比喻為一項朝陽產業,前景廣闊。但如何對老年公寓進行規范化管理,如何操作好養老工程,有關部門應該盡快拿出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