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8日訊 『哈爾濱人,尤其是青年學生,有多少人知道金劍嘯的名字?又有多少人了解他的革命事跡?』27日,看了本報相關報道後,住在哈市清濱路清濱公園附近、77歲的黨史專家梁宗仁趕到報社表示,清濱公園是居民休閑的公園,如果改名叫劍嘯公園,它勢必會成為冰城新的一處愛國主義主題教育公園,讓游人在休閑之餘還得到教育,豈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金劍嘯是革命藝術家
梁老先生說,金劍嘯是哈爾濱的抗戰文藝明星,原名叫金承栽,哈爾濱被日寇侵佔後,他當即改名金劍嘯,意為『劍拔弩張,憤怒殺敵』。在中央大街西十五道街開設的廣告社,起名『天馬』,表達著『天馬行空,不受奴役』的渴望民族自由獨立的思想。廣告社表面是為商家制作牌匾、設計廣告,實際是團結左翼文人的地下黨活動據點。當時,蕭軍和蕭紅住在院內3樓上,幫著涂色描字、編寫廣告詞,蕭紅散文《廣告副手》描寫的就是當時的情景。
『我們是搞黨史研究的,來龍去脈首先要真實。』曾就職於巴彥縣委黨史研究室,1992年起參加省黨史協會研究活動的梁老先生告訴記者,金劍嘯是當時哈爾濱著名的藝術家,是東北作家群的中堅力量。1932年,哈爾濱發大水,金劍嘯發起了維納斯助賑畫展,用門票收入賑濟遭受水災的同胞。當時展出的作品大多是金劍嘯的藏品,蕭紅也展出兩幅習作山水畫,蕭軍還寫了短文《一勺之水》介紹畫展。在查據的史實中,金劍嘯的一幅漫畫讓梁宗仁過目不忘。畫面內容是一幫群眾拿著棍棒追打兩個拄著拐杖的傷兵。這倆傷兵傷臂斷腿,戴著有英美國旗圖案的高帽子,頭上纏著紗布,透出一點血跡,暗示日本膏藥旗。寓意宣傳著中國人團結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當下的哈爾濱人,都該記住這些革命先烈,不僅要記住扛槍的,還有記住這些拿筆的。』梁宗仁說。
改名劍嘯公園益處多
『金劍嘯作為哈爾濱革命藝術史的標杆人物,他的事跡是我們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和梁宗仁一樣深有同感的還有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精神文明辦主任劉剛。劉剛介紹說,1996年,恰逢哈爾濱解放50周年,經市長辦公會討論通過,報經國務院批准後,分別在道外區靖宇公園、香坊公園(現為尚志公園)和南崗區清濱公園立起了楊靖宇、趙尚志和金劍嘯的全身和半身銅像。當初之所以讓金劍嘯烈士銅像立在清濱公園,是因為清濱公園毗鄰學府路,金劍嘯本身又是文化戰士,金劍嘯女兒金倫對市政府的周詳考慮和安排也非常贊成。
劉剛說,今年清明節成為首個法定假日,我們有必要以此為契機,通過命名劍嘯公園,來把革命英烈身上可歌可泣的寶貴精神財富重拾起來,成為城市精神教育的好題材。
革命英雄不該被淡忘
記者了解到,1946年,道裡公園為紀念李兆麟將軍,改名為兆麟公園,南門前的道路改名為兆麟街;1985年,道外公園改名為靖宇公園,靖宇大街的名字也早已為市民所熟知;2005年9月3日,香坊公園改名為尚志公園,尚志大街更成了冰城為數不多的百年老街。美中不足的是,革命藝術家金劍嘯的銅像,雖然早在1996年就由哈爾濱市政府和黑龍江烈士紀念事業基金會立在清濱公園內,但近12年過去了,知道他的普通市民很少,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