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8日訊 52集電視連續劇《闖關東》從央視開播後,大東北這塊土地,尤其是牡丹江流域和張廣纔嶺及老爺嶺一帶這一片蒼茫雄奇的自然河山,也再次從人們的記憶深處被喚醒。有資料證明,牡丹江一帶,應該是闖關東者最早涉足的地方。
從歷史成因上看。牡丹江和其最大支流海浪河流域曾經是清初大東北寧古塔等處將軍駐鎮地,從明清戰爭開始,努爾哈赤不斷派兵從張家口一帶進入中原,搶掠馬匹物資,尤其是搶掠大量漢人為他們種地,這些漢人一部分就來到寧古塔將軍治所,這是漢人團體進入牡丹江流域的最早紀錄。到了清光緒、咸豐兩朝,政治動蕩,加上山東、河北一帶連續發生自然災害,大量農民自發地流向東北。他們往往是有親投親,有友投友,無親無友就投鄉親。由於牡丹江一帶早就有了漢人入住,大量流民就選擇了牡丹江流域。從古代交通驛路上看,當時出關進入東北的路線只有一條,就是清初八旗大軍進關路線和後來回東北祭祖路線,出關後一直東行到長白山南麓,再取道北進,基本上是沿著長白山行進的。這唯一的路線,就決定了他們必走張廣纔嶺和牡丹江流域。以牡丹江流域為中心,然後呈扇形向四處波散。
從遷徙目的上看。關內移民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選擇生存。哪裡最適於生存,哪裡生存條件更優裕,就選擇哪裡定居。而牡丹江一帶,至今都是人居理想之地。他們所以選擇牡丹江流域,一是為了淘金,二是為了挖煤,三是為了挖棒槌(人參),四是為了采山貨或定居生活。除了定居賺錢,一些有長遠打算的山東人,更想在這裡開創自己的事業,就像《闖關東》中的朱開山,到了後來,生存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在大東北乾一番業績。因此,闖關東者大多都有一股子韌勁,不撞南牆不回頭,撞了南牆也不回頭。這種精神在今天的黑龍江人身上仍然存在。應該說,這是闖關者為我們留下的一筆最為可貴的精神財富。
從地域物產上看。東部山區森林茂盛,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尤其盛產『黃黑』兩礦,黃的是金,黑的是煤。大多闖關東者是為了淘金而來。海林市橫道河子鎮的七裡地村,就是典型的闖關東部落,最初的幾戶人家就是為淘金而來,而當時的村名就叫老金溝。從七裡地到威虎山林場主峰景區,長達三十多公裡的采金地段,是當時東北最大的一條『老金溝』。1896年,中東鐵路開工,老金溝一下子就湧入了1萬5千多華人勞工,幾乎全是闖關東者。今天的七裡地村,全是闖關東者的後裔。
除了礦藏,張廣纔嶺和老爺嶺還盛產人參、靈芝、紅景天、不老草、鹿茸角、麝香等名貴中草藥。當時的東部山區,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數不勝數。『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落飯鍋裡』,今天聽來頗似童話傳說,可在當年,一點也不誇張。正是牡丹江流域和張廣纔嶺一帶的豐饒物產,吸引了大量闖關東者的腳步。據不完全統計,九一八事變時,東北居民三千七百多萬,而山東移民就達二千三百萬之多,黑龍江東部及牡丹江一帶就有三百六十多萬,是大東北局部移民最多的地區之一。可以說,牡丹江是山東人的第二故鄉。
《闖關東》熱播,不僅僅引發人們對那段歷史的回眸,更重要的是引發了黑龍江乃至大東北與山東的親緣關系。同時,通過這部戲,讓人們深切了解了牡丹江一帶的冰雪風光和山川形勝以及豐饒美麗的自然環境,因為劇中許多場境是在海林境內的威虎山影視城、雪鄉雙峰及海浪河畔等地取景拍攝的。今天,我們探討《闖關東》,就是更好地了解我們的祖輩是如何在東北開荒拓業走出一條人之路的,為今天的黑龍江如何學會艱苦創業提供了思路。做為黑龍江東部山東移民重點地區的牡丹江人,也更為那段歷史擁有一份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