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31日訊 007年,哈爾濱市糧食產量達到97.5億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1.9倍。30年間,是國家的惠農政策引領哈爾濱糧食生產一路高歌。
產糧大戶見證糧食生產奔百億
糧食產量的每一次跨越都在農民心裡留下深深的記憶。
劉喜儉是雙城有名的產糧大戶,是哈市畝產噸糧紀錄的創造者。他清楚地記得,1985年他種植了『四單八』玉米品種並施用了『美國二銨』,玉米單產一下跳過『黃河』(畝產500斤),畝產超過700斤;1994年,他種植了『萊州9號』玉米,施用化肥與農家肥,糧食單產跨過『長江』(畝產800斤),畝產超千斤;2006年,他采用大壟密植、地膜覆蓋等技術,種出『噸糧田』,創造了哈市玉米大面積單產紀錄,並獲得了一臺『小四輪』的獎勵。
劉喜儉把他家糧食增產經驗概括為『良種、良法加良策』,在一定程度上,這就是哈爾濱市農村改革開放以來糧食生產實現跨越發展的總結。據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的統計,2007年,哈市糧食產量達到97.5億公斤,比1978年增加64.2億公斤,增長了1.9倍。糧食單產每畝達到385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189公斤,增長近一倍。
三十年滄海桑田,惠農政策引領糧食生產一路高歌,哈市糧食生產相繼突破40億、90億公斤,至2006年達到歷史最高的98.7億公斤,具備了百億公斤生產能力。
惠農政策貫穿糧食發展六階段
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專家將30年來哈市糧食生產歸納為六個發展階段,而惠農政策就是貫穿其中的主旋律。
根據專家的劃分,1978—1984年、1990—1993年、1994—1999年、2004—2007年,分別為哈市糧食生產快速增長、穩步發展、迅速增長和更高發展的四個階段,糧食最高產量分別達到39.3億公斤、63.2億公斤、87.9億公斤和97.5億公斤。
專家認為,在這四個階段中,最值得回味的是第一階段和第四階段。1978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業生產力得到解放。國家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18種農產品平均提價24.8%,糧食收購價年均遞增8%。這些惠農政策的實施,使得哈市糧食產量擺脫長期停滯不前的局面,總產量由1978年的33.3億公斤增加到1984年的39.3億公斤,年均增長2.8%。
2004年後,國家相繼實施『一免兩補』、『兩免三補』及『綜合補貼』等惠民及鼓勵糧食生產政策。加上糧價較高的利益驅動及大量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哈市糧食播種面積從2003年的117萬公頃增加到2007年的168.7萬公頃,糧食產量亦由69.3億公斤增加到97.5億公斤,增長了40.7%,
年均增長8.9%,是改革開放以來糧食生產增速最快、發展最好的時期,哈市糧食生產能力接近百億公斤。
『可持續』是農業發展戰略目標
專家們評價,盡管改革30年來哈市糧食生產穩步增長是大趨勢,但其中的波動減產仍有許多教訓值得反思。在六個階段中,只有1990年—1999年間的兩個階段連續增產,而在1985—1989年和2000—2003年間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谷賤傷農』現象。
1984年糧食豐收以後,各地普遍采取市場封鎖政策,『賣糧難』等問題的出現,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入2000年,由於糧食價格較低,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過大,糧食生產成本不斷上昇,降低了種糧比較效益。
統計專家們認為,推動哈市糧食生產發展的兩大因素,一是政策、二是利益。國家全面持久的惠農政策,是保護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實現農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