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日訊 題:收入增提昇農民生活質量——哈市農村改革30年
一角錢能買到什麼?相對於今天的消費水平,這的確是個問題。
如果退回30年,當時的一角錢可以買一個燒餅和兩個糖球。
人均日收入1角1分,決定了當年尚志市元寶村人『每天一個燒餅』的消費水平。
取材於元寶村土地改革的小說《暴風驟雨》,將元寶屯稱為『光?屯』。即使解放近30年的1978年,元寶村人均年收入也不過42元錢,是當時哈市人均收入的1/3,吃糧靠返銷、種地靠借款、花錢靠救濟的元寶村,與『光?村』無異。
『現在元寶村人均年收入早就超過了1萬元。』改革開放30年後,再談起人均收入,元寶村黨支部書記張寶金感嘆道:『村民收入增加了200多倍,增長之快還真有點兒暴風驟雨的架勢。』
上世紀80年代初,張寶金帶領村民辦起集體綜合廠,把一次性筷子出口到日本。後來,村民們又把分廠建到大興安嶺和大連,甚至俄羅斯。
哪家一年不收入幾個金元寶,哪家不是吃香的喝辣的,今天元寶村的日子,纔真的像它名字一樣美好。
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用『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民生活譜新篇』,概括了30年來哈爾濱農村的巨大變化———
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26元提高到5069元,增長39.2倍,年平均增長13.6%。農民貨幣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由最初的40%增加到71.1%。人均現金消費支出佔總比重的86%,比1978年提高46.2個百分點。
現金收入增加,必然促進消費水平全面提高。2007年,哈市農民人均生活現金消費支出達到2888.9元,比1978年增長22.2倍。農村自來水受益村達63.5%,10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電話和電,農民生存環境不斷改善。
民以食為天,吃的好壞歷來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尺度。1978年以前,哈市農村有大量農民吃不飽飯,這在今天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當時,人們把不多的收入大部分用於食品消費,恩格爾系數高達60%。而到了2007年,這個系數下降到42.3%,且農民食物消費質量已今非昔比。2007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的油脂類食物比1978年增長3.4倍,肉禽類食物增長2.6倍,蛋類增長1.6倍,水產品增長7.8倍。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曾是農民對『共產主義』的向往。改革開放使農民迅速跨過溫飽界限,向小康水平挺進。收入增加,食品消費減少,讓農民有更多的餘錢投向居住消費,樣式考究的磚瓦房比比皆是,新穎別致的樓房也拔地而起,成為改革後農村最直觀、最明顯的變化。2007年,農民人均居住支出607.2元,比1978年增加43倍。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由1978年的14.3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3平方米,增長60.8%。其中,人均磚木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住房面積達到18.7平方米,佔81.3%,比1984年增加27個百分點。
居住環境的改善還伴隨著家具及家電的更新換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家庭耐用消費品以『三轉一響』的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為代表,而到了2007年家庭耐用消費品發生質的飛躍,平板電視機、自動洗衣機、電腦等高檔消費品都進入尋常農家。農村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固定電話74部、移動電話80部、摩托車38輛,甚至價格較高的生活用小汽車也已進入部分富裕農民家庭,每百戶擁有兩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