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日訊 在望奎縣廂白滿族鄉正白後頭村,有一位專門幫助本村及附近村民外出搞勞務的人,他叫張朝龍。通過他的引帶,全村和鄰村每年外出勞務人數達500人,年創收達300餘萬元。
張朝龍家世代都以種地為生。『一畝地兩頭牛,孩子老婆熱炕頭』這種小農意識在頭腦中根深蒂固。一年到頭就守著那點土地累死累活,還是兩手空空,只能維持溫飽生活。1996年,村委會召開了一次勞務輸出討論會,鼓勵大家早日走出去,還成立了勞務輸出組織,負責勞務輸出的信息溝通,保證做到為勞務輸出人員排懮解難,早就想走出去到外面闖一闖的張朝龍當場就報了名。
萬事開頭難,和大伙去的第一站是哈爾濱。剛到省城人生地不熟的,到哪兒都蒙門。他連續找了好幾個勞務中介所,都覺得不太理想。他又與哈爾濱建築工程公司一位負責人搭上了橋,經張朝龍軟磨硬泡,終於答應張朝龍,找20名農民去哈爾濱搞建築,簽訂用工合同。他樂顛顛兒地回到了家,由於農民怕出去掙不著錢,活不准,都不肯出去。他便到各家各戶拜訪,並承諾,工資按月發放,非常把握,他還擔保如用工單位不給錢,找他要錢,經他這麼一說,大家的心活了。這一年,他們每人掙了6000元。乾活期間,他又結識了哈爾濱電業局的一位領導,給他聯系了活,搞送變電工程,需要100人,每人月工資1500元。後來,他又到密山和雙鴨山,在密山和5位種糧大戶簽訂合同,進行春種秋收,每人收入4000元,這兩個季節過後還有3個月零活,每人每天工資25元,每人收入2000多元,雙鴨山的活是打水泥板,需要10人,每人月工資1500元,僅乾了6個月,每人收入9000元。
男人們外出掙了錢,但在家的婦女每年的春種秋收卻成了愁心事。張朝龍得知情況後,與村委會協商,在每年的春種前幫助勞務輸出戶統一買種子、購化肥,只收運費,秋收時幫助他們安排車輛,把到手的糧食及時收回來,為外出務工人員解決了後顧之懮。由於張朝龍外出務工講信譽、堅持質量第一,不管乾什麼活,都想方設法乾好。現在,張朝龍的勞務輸出隊伍遍布廣東、湖南、湖北和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等十幾個省市,每到一處都留下了響當當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