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9日訊 中央大街始建於1898年,稱中國大街,1925年改為現名,是哈爾濱繁華的商業街。它北起松花江畔的防洪勝利紀念塔,南至經緯街,全長1 450米,路面由花崗石鋪設。街兩側共有歐式建築7l座,其中保護建築13座.如15?16世紀文藝復興式建築婦女兒童用品商店和五金商店,17世紀巴洛克建築教育書店,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藝術運動建築哈爾濱攝影社、道裡秋林商店、馬迭爾賓館等等,故此被稱為西方建築藝術長廊。
為了適應旅游需要,市政府於1997年6月1日將中央大街改為步行街,其後又對其輔街區環境多次進行整治,闢建6處休閑區。
中央大街改成步行街後,這條百年老街每年冬天都雕冰安燈,建成哈爾濱市最長的冰燈藝術一條街。
踏上這條街,踏上的是哈爾濱的百年歷史,塊塊方石記下了百年的冰雪記憶。
街兩旁,是風霜也擋不住的歐陸風情,街兩端,是連著鄉音傳向遠方的冰城之歌……在這條魂牽夢縈的中央大街上,深深刻上了北國烙印,演繹春之爛漫、夏之翠綠,揮就秋之斑斕、冬之潔白。她是哈爾濱的名片,是這個城市的文化紐帶,尤其是在冬季,白雪下的青石無語,仍默默承載著我們的匆匆步履,用她的凝固之美記錄著這個城市前進的韻律,和著她的節奏,我們且歌且行……——編者
第一支歌異域情歌——建築
歷史建築凝固在中央大街上的音符
你站在街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街上看你。
用這句話來描繪哈爾濱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再恰當不過了。尤其是在哈爾濱國際冰雪節期間,多種膚色的中外游客徜徉其間,皚皚白雪與暖色建築完美融合,歷史傳統與現代文明輝映碰撞,真是一道美不勝收的風景。
的確,在冰雪節這場精美的交響樂章中,哈爾濱的歐式建築,是一首不可或缺的旋律。如今,欣賞品味這座城市裡的百年老街和建築,同賞冰玩雪一樣,成了中外游客必備的行程。而這條百年老街上充滿異域風情的建築,也因冰雪節的發展壯大和日趨國際化,而變得更加浪漫多姿,綻放新容。
百年老街異域琴聲古今悠揚
一位著名的建築歷史學家說,建築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標注、心靈的寄托。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成功舉辦了十多屆的哈爾濱冰雪節,已經聲名鵲起。海外的嘉賓、游客越來越多,對節日活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此時的冰雪節,已不僅僅是一個賞冰玩雪的節日,而是一個集文化、經貿、旅游為一體的盛會。哈爾濱的歷史建築,和冰雪景觀一道,承載重任,成為哈爾濱冰雪節的又一主角,見證、參與著城市的開放和發展過程。
中央大街管委會的孫主任說起中央大街,如數家珍:中央大街最早稱『中國大街』,意為中國人住的大街。由於俄人的鋪子很多,牌匾多用俄文。所以,雖稱『中國大街』,但兩側多為歐式建築,文藝復興、巴洛克、折衷主義、新藝術運動等流派紛呈,商業也多為外國人經營,猶如外國城市一般。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央大街幾易其名。從『中國大街』改稱『中央大街』;在『文革』歲月中又改稱『反修大街』,1976年又恢復為『中央大街』,每次易名都留下深深的歷史烙印。
最讓孫主任驕傲的是,1986年,哈爾濱市政府將中央大街確定為保護街路;1997年,通過一期工程,中央大街成功地改造成全國第一條商業步行街,隨後的二期、三期改造,『原汁原味』,舊貌新顏。從此,中央大街人流如織,游客不絕。幾代國家領導的足跡、世界各地游客的腳步,都踏上過那條百年方石道。
就在中央大街的不遠處,是哈爾濱的著名標志建築——索菲亞教堂。記者邱成攝
留雪三天青石古道冬日戀歌
最早帶游客去中央大街步行街游覽的國旅導游王薇告訴記者,當年她用日語介紹中央大街建於1900年時,團裡的日本游客都發出驚嘆聲。第二年,這個客人把全家都帶來參觀中央大街。此後他們旅行社不斷招聘英語翻譯、俄語翻譯、西班牙語翻譯、韓語翻譯,真有點應接不暇。
一個外地游客的建議,始終是這個城市津津樂道的話題:中央大街不要掃雪,踩著皚皚白雪,欣賞歷史建築,那纔相映成趣,天然渾成。
建議引起市委書記的重視和市民的贊同,最終被采納。直到現在,中央大街冬季仍留雪三天,供游客玩賞。
如果說冰雪景觀是天賜瑰寶,那麼歷史建築,則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如今,這條『中國人住的大街』,已經成了世界各地的人們向往的街道。每年來參加國際冰雪節的各國駐華使節和游客,賞冰玩雪之餘,一定要到這個開放的建築藝術博物館來,或走在百年歷史的方石道上,欣賞不同風格的建築藝術,或坐下來喝咖啡,品香茶,或購買中、俄風格的民俗紀念品,樂不思蜀。而百年老街,以更開放的胸懷,包容著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暖色建築冰雪城市溫情協奏
哈爾濱的歷史建築百年前就考慮到了御寒的因素。規劃專家張相漢指給我們看,在南崗區大直街,原中東鐵路職員住宅區,都采用沿街周邊式的布局,人字形的坡頂屋架,形成微氣候防護單元,更利於防寒、防風。
如何展現哈爾濱作為寒地城市和多元文化城市所具有的獨特城市魅力和建築特色?近年來,人們對先人的傑作賦予更多的理性思考。哈爾濱市城鄉規劃局俞冰洋局長介紹說,在城市規劃方向的探索中,城市規劃師們提出了『國際一流寒地生態城市』的新概念。在《哈爾濱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城市規劃師們展現了『夏日綠意盎然,冬日銀裝素裹,米黃暖色建築,優越人居環境』的城市畫卷。『這份規劃借鑒了國際上地處嚴寒地域的不同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在城市規劃建設方面的經驗,以建設國際北方寒地特色之都為目標,15年後的哈爾濱將成為國際一流寒地濱江生態城市。』哈市在歷史建築改造上更多地考慮了日照、保溫等因素,在公共空間設計上,更加人性化。借鑒加拿大卡爾加裡的做法,建立有氣候防護設施的公共空間,為室外的游客提供緩衝。
俄羅斯使節穆拉夫斯基對中央大街建築色彩尤為贊嘆。為了在冬季給游人溫暖的感覺,哈爾濱的城市建築色彩選擇了黃、淡黃等暖色基調,與藍天、綠樹、白雪、紅頂交映成絢麗的美景,打造出一個歷史與現代融合的『多彩哈爾濱』。2004年度,哈爾濱獲得了『中國城市色彩大獎』。
氣候的寒冷與城市的脈脈溫情,就這樣構成了北國冰城的獨有魅力。
歲月悠悠,百年的時光沈淀猶如瞬間。『中國人住的大街』中央大街,已經成為哈爾濱人遞向世界的一張靚麗名片。正如來參加國際冰雪節的俄羅斯商人安德列耶夫說的:『來了十幾次,每次都恍如身在家鄉,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第二支歌醇美酒歌——西餐
豈止一個華梅俄式大餐冰城競風流
哈爾濱有『東方莫斯科』之稱,又被稱做『東方小巴黎』,就是因為它是俄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一個交流點,吃又是世界中不需要語言的文化,於是俄羅斯的飲食文化也就慢慢的滲透到哈爾濱的飲食文化中來,成為哈爾濱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這其中最突顯就是哈爾濱人對俄國風味西餐廳的熱愛。
西餐發展從一枝獨秀到雨後春筍
百年之前一聲西洋火車的長鳴,帶來了異國他鄉的餐飲方式,『俄式大菜』、『啤酒』非常好理解,而『大列巴』和『裡道斯』對沒有來過哈爾濱的人,有可能就不知道了。時間一晃,近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而這四樣西洋食品也與哈爾濱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來到哈爾濱第一家俄式西餐廳——華梅西餐廳時,恰巧用餐時間,廳內高朋滿座。掠過現代派歐洲園林式酒吧風格的一樓,順著老舊的木質樓梯而上,在登上二樓的一瞬,人感覺有些暈眩,豪華古典的吊燈;雪白的大理石雕像;考究的木質地板;古朴的木質桌椅……無不顯示著餐廳的尊貴感覺。那樣不動聲色的富麗與堂皇,讓人忍不住贊嘆。
前臺經理任麗紅已經在這裡乾了17年。『華梅是哈爾濱最早的俄式西餐廳,是哈爾濱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和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而且很符合冰城人的口味。另外,這裡還有一個外賣的窗口,你可以進去吃,也可以從外賣窗口那裡買回家去慢慢的享受。最近幾年,冰雪節讓華梅西餐廳的效益和知名度節節攀昇。冰雪節不僅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來品嘗哈爾濱的西餐,也把哈爾濱西餐的美譽通過冰雪節傳遍世界各地。』
曾幾何時,華梅西餐廳就像哈爾濱西餐業的一個樣板,為哈爾濱西餐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現如今,像波特曼、塔道斯、歐羅巴、露西亞等風格迥異西餐廳的出現,改寫了華梅西餐廳一枝獨秀的歷史。在哈市,涵蓋各個國家文化底蘊的西餐廳就像雨後的春筍一般層出不窮。據了解,冰雪節以後,中外游客的大量光顧,刺激了哈爾濱西餐業不斷發展,而且發展速度極快,短短幾年間,哈爾濱西餐類經營場所已發展到數百家。
冰雪做媒喚醒西餐的細節之美
穿過中央大街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西五道街街口處,有一處具有百年歷史的俄式西餐廳,別致而富有詩意的鐵藝門臉上懸掛著一個極其簡單的牌匾——塔道斯。塔道斯西餐廳是一家以人名命名的俄式西餐廳,1901年開辦。塔道斯是亞美尼亞人,他把那具有高加索獨特風味的炭烤羊肉、串燒羊肉,以及高加索雞塊湯、牛尾湯搬上了哈爾濱人的西餐廳。後據考證,塔道斯的這一舉措,也讓他本人成為哈爾濱『燒烤』第一人。經理趙女士告訴記者,『其實,店裡生意最好的時候,就是在冰雪節期間,有很多外國游客慕名而來。冰雪節期間80%以上都是外國人,新加坡、澳大利亞、俄羅斯、馬來西亞,世界各地的都有。冰雪節讓更多的人了解哈爾濱,了解塔道斯,也讓哈爾濱的西餐文化名揚海外。』
離開前,餐廳一角擺放著的一架已有百年歷史的鋼琴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在上面,放著一個本子,記者隨意地翻了翻,上面記載了這架兩百年歷史的鋼琴曾經的『豐功偉績』。一個外地游客的留言映入眼簾:一個城市必有它的壯觀,但是往往打動人、留給人深刻記憶的卻是一些富有文化內涵,而又細小的東西,它可以直入你的心靈,把沈睡的感覺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