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9日訊 縱觀哈爾濱冰燈,規模由小到大,工藝由粗到精,燈光由簡到繁。40多年的發展歷程,從自家小院走進大雅之堂。以冰為載體,以燈為靈魂,融雕塑、建築、園林、繪畫、文學、戲劇、音樂等多種藝術於一身,並能應用物理、電氣、機械、化工、計算機和其他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的造型藝術,創造出流光溢彩、撲朔迷離的瓊樓玉宇,璀璨斑斕、如夢如幻的水晶宮闕,成了藝術園地中雅俗共賞的藝術奇葩。
舊社會,它叫窮棒子燈。松花江邊的農夫和漁民用水桶盛水凍成冰罩,放入蠟燭油燈,夜晚風吹不滅。辭舊迎新時,窮人拿它裝點門面,喜氣中透著生活的艱辛。
1963年,它是興奮劑。習慣於『貓冬』的哈爾濱人呼啦湧向兆麟公園,很多人將三年自然災害拋在腦後,群眾的情緒由此空前高漲。
1979年,它是返程票。借著改革開放和解放思想的東風,神話和夢想的題材讓人們欣賞後逐漸擺脫政治的束縛,許多人從此開始了文化生活和審美的回歸旅程。
冰雪節誕生後,它成了產業魔方。作為哈爾濱現代冰雪文化的核心,它在冰城推陳出新,它在海外光彩奪目,正產生出驚人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它的名字就叫冰燈。
光影新生:來一場冰雪的綠色革命
哈爾濱冰燈創新『靜』『動』之變新光源讓冰燈炫起來
1月5日,第二十四屆中國·哈爾濱冰雪節開幕式當天,冰燈藝術游園會、冰雪大世界內數十萬中外游客見證了哈爾濱冰燈的華麗轉身。具有節能、環保等優勢的半導體照明(LED),在高科技的運用下,使靜止了百餘年的冰燈『動』了起來。
使用LED,在視覺效果上到底與以往有哪些不同?
最初的時候,人們制作冰燈使用的光源,主要是蠟燭、手電筒、白熾燈、日光燈,顏色非常的單一,直到1980年以後,冰燈在顏色上有了突破。當時,一些設計師將舞臺用的燈光紙纏在燈管上,通過改變顏色來增加燈光的色彩和冰燈的可觀賞性,可以說,那段時期是冰燈在視覺效果上的一個轉折點。
近幾年,隨著光源科技的不斷發展,哈爾濱冰燈的色彩變的越來越豐富。新光源LED不但在色彩上可達到絢麗多彩的效果,通過可編程控制更是變幻無窮。『歡樂舞臺』內置的LED光源,平均2秒鍾變換一次,整個程序循環一次的時間在30分鍾左右,變化次數大約在900次左右,每次變化顏色和形式都有所不同,讓人耳目一新。
資料片
2007年,在國家大力提倡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黑龍江省科技廳在兆麟公園,牽手冰燈游園會,對部分冰景開展『半導體照明在冰燈景觀中的示范與應用項目』。由計算機控制的動靜搭配的漸變光,加之無數的變換模式,使冰燈的藝術效果實現了一個新的飛躍。然而,作為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黑龍江省重大科技項目,LED在冰燈當中的應用,遠不止只有『好看』這麼簡單。
綠色時代新光源節能更環保
記者從哈爾濱兆麟公園冰燈游園會得到這樣一組數據:冰燈游園會每年景觀照明用電功率達3000?3400千瓦,每個夜晚照明時間在5?6個小時,每年冰燈游園會期間,電費就要花掉60餘萬元。而哈爾濱冰雪大世界自1999年舉辦以來,無論從規模上,還是用電量上都要遠遠高於冰燈游園會,能源消耗可想而知。
姚東海,上海人,57歲,一直致力於光源技術的研究和開發。2006年,他只身一人來到哈爾濱搞光源的開發,在今年的冰燈游園會當中,他通過LED光源,利用自己研制的『幻影照明技術』,使老冰燈煥發了新活力,而且他和冰燈游園會申請了冰燈史上第一項專利。
姚東海說:『LED塑料外殼,不易碎,可以回收再利用。而且它屬於冷光源,不會產生熱量,對大氣沒有任何污染,使用壽命長是普通光源百餘倍。更重要的是,使用LED光源可比普通光源節能80%。可以說,LED的使用,解決了傳統光源存在的諸多弊端,使冰燈作品兼有了藝術、節能和環保靈魂。』
據了解,今年,組織實施兆麟公園LED照明冰景示范工程的省科技廳高新技術處,對『歡樂舞臺』景觀進行了測算,使用LED光源比普通熒光燈節能64%。這個節能指標超出了預期的目標。『說心裡話,使用LED光源,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但從效果來看,非常的成功,這是哈爾濱冰燈照明一次重大變革,今年我們冰燈當中使用的LED光源,回收完整率達到100%,目前,只是嘗試階段,下一步我們將做得更好,節能指標也會更高。』『歡樂舞臺』的主創人員,冰博中心高級工藝美術師程金感言。
記者從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了解到,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主辦方已經與省科技廳和哈爾濱市科技局簽署了合作協議,在今後兩年內,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景區將全面推廣半導體照明綠色光源,打造環保景區。而哈爾濱冰燈游園會也表示,將在三年之內,讓LED光源在冰景中普遍使用。一項項舉措和做法標志著,在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霜雨雪後,哈爾濱冰雪節已經進入了一個節能、環保的綠色時代。
光影回廊:走出水桶走出民間
哈爾濱冰燈探秘
任仲夷的靈感把冰燈重新點燃
91歲的劉作田老人指著客廳內的『達觀』字幅告訴記者:『這是他送給我的。』贈送者叫任仲夷。在首屆冰燈游園會誕生的1963年初,他是哈爾濱市委第一書記。而劉作田時任哈爾濱市建設局副局長。冰燈加深了兩個人的友誼——任首倡了冰燈游園會,而劉則是組織實施之人。
冰燈藝術,古已有之,幾度失傳。上世紀60年代的冬天,哈爾濱很多人家門前都會亮起冰燈。這種原始素朴的冰燈是尋常人家的裝飾品,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散落在民間。而哈爾濱現代冰燈藝術的發軔,則來源於任仲夷的創意。
哈爾濱的冬季天寒地凍,冰雪滿眼。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哈爾濱的園林事業當時大都遭遇『半年閑』——各公園冷冷清清,群眾大都在家裡『貓冬』。甚至有南方人風傳:在冬天的哈爾濱,受凍的耳朵一碰就掉了。
1963年初,任仲夷到香坊區視察。在一個老李太太家門前,他被一盞冰燈吸引住了。這是一盞簡易冰燈,用鐵皮『喂大羅兒』(即水桶)凍個冰殼,倒出中間沒來得及凍結實的清水,放入蠟燭,簡單裝飾一下就可制成。就是這個在平房住宅前常見的冰燈讓任仲夷突發靈感——能否搞個冰燈游園會?
據知情人介紹,時值三年自然災害,群眾的物質生活匱乏。任仲夷經常思考如何讓群眾的精神生活充實一些。游園會如果能吸引『貓冬』的市民走出家門,既可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扭轉公園『半年閑』的局面。有了這個想法,任仲夷等市領導還回家試驗制作了簡易冰燈。
任仲夷(中)和冰燈施工組織領導者、哈爾濱市市建設局副局長劉作田(右)在第二屆冰燈會現場。照片摘自王景富《冰雪文化大觀》一書
春節前,哈爾濱市建設局副局長劉作田接到任務:如果可行,立即在兆麟公園趕制冰燈,迎接元宵節。時間緊,任務新,劉作田和同事們驛馬星動,常常奮戰至凌晨一兩點鍾。
『那時由於半年閑,園林工人都在家休息。緊急集合後,大家分頭行動。水桶、面盆和一些模具都派上用場,凍一個冰罩需要三個小時。四天四夜後,完成冰罩千餘盞。接著,裡面安上燈泡或蠟燭,再在外面上色、畫畫、貼對子,總之想整得藝術一些。』劉作田回憶道。他們還請哈爾濱藝術學院的幾個學生用天然雪在兆麟公園小南島塑了個大象,這個哈爾濱現代冰雪文化史上的第一座雪塑取義『萬象更新』。他們還與一家冷藏庫聯系,制作了幾個1米多高的冰花,放在小南島。
冰燈游園會盲人也來摸燈
經過幾天緊張的籌備,哈爾濱冰燈於2月7日(農歷正月十四)夜正式對外展出,名曰『燈節「冰燈」游園會』。消息傳開,全城轟動,出現了『滿城呼喚看冰燈,笑語連街飛迸』的萬人空巷的隆重場面。原定展期3天,因游人太多,又延期3天,共接待本埠游人20萬,約佔哈爾濱人口的十分之一。
橫空出世的冰燈終於顯露出了魅力。時任省委第一書記的歐陽欽評價說:『冰燈游園會能發動群眾出戶活動,證明這是一種神奇的力量。』
這是哈爾濱,也是中國第一次有組織的冰燈游園活動。它完成了哈爾濱城市發展史上的一次跨越,為現代冰燈藝術的出現拉開了帷幕,填補了中國冰雪文化史的空白。
很多人今天回憶首屆冰燈游園會時,都用了『萬人空巷』這個詞。大人5分,小孩3分,市民買了票就急著入園,想對新生事物一睹為快。由於人多,等待檢票的人群甚至直接往門裡湧去。為了安全,兆麟公園管理人員只能放行。『當時公園半年閑,冬季基本沒有活動。冰燈游園會是冬天裡的新鮮事物,游人把門都擠壞了,甚至出現了家人帶著盲人來摸燈的奇觀。』劉作田說。
就是賠錢也應該乾
從采用自來水凍冰到在松花江取冰,從原始冰殼到各式冰雕,從蠟燭燈泡兼用到全部用上電光源,從裡照到借用舞臺外照技術……冰燈游園會逐年進步。
內容要出新,成本要節省。市建設局的機關乾部都參加過義務勞動。第二屆時,冰塊從江中取出後,乾部和職工們就將冰塊從九站公園江邊拖到兆麟公園北門。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女秘書丁淑香,還不慎跌倒磕掉了一顆牙——城建人對冰燈的付出可見一斑。隨著用冰量越來越大,纔改為用汽車運輸。
新生事物難免要遭受質疑。1964年底,第三屆游園會工地迎來了一個調查組。原來,在一次省委擴大會議上,有反對者提意見說:兩個月後天氣一暖冰燈就全化了,冰燈游園會勞民傷財。為此,省裡派了這個調查組,由建設廳一位副廳長帶隊。這位副廳長調查後對劉作田說:『老劉啊,別說冰燈不賠錢,就是賠錢也應該乾,這是調動群眾情緒的積極因素。』任仲夷也安慰道:『老劉,不要緊,讓別人調查吧。』歐陽欽聽說有人否定冰燈,就明確表態冰燈要繼續搞下去。調查最後不了了之。
這四屆均未在施工前召開動員大會,城建局方面也低調執行任務。劉作田分析說,由於是新生事物,上級擔心持異議者形成阻力。任仲夷還為冰燈提出八字方針:政治、藝術、經濟、安全。他尤其強調方向要正確。所以,抗美援朝、原子彈爆炸成功等在冰燈中都有反映。城建局下屬部門也各顯其能,在兆麟公園內劃地制燈,題材多來自自身業務。第三屆開始,市輕工業局將產品制成冰景,還展示實物,具有一定廣告效應。銀行宣傳節約和理財,交警宣傳安全出行,冰燈內容逐年豐富。在一次全國城建會議上,劉作田向同仁們作冰燈專題發言,與會者紛紛表示不可思議。聽說水慢慢凍結時,魚最後掙紮的姿態凝固時動感十足,很多人都想到哈爾濱一睹鯉魚冰花。
哈爾濱冰燈游園會在舉辦了四屆後,由於文革而被迫中斷。哈爾濱冰燈這顆破土四年的藝術新芽受到衝擊,銷聲匿跡12年。
劉作田在多年後總結:當時還談不上擴大城市知名度和發展冰雪產業,游園會的初衷就是為了提高群眾情緒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新生事物是有生命力的,一旦為群眾掌握就所向無敵。』在中斷10多年後,1979年重新開園的冰燈就印證了這一點。
光影傳奇:亮到地球另一邊
哈爾濱冰燈『繁衍』
滿園五光十色他鄉流光溢彩
1979年,用1000立方米冰造的哈爾濱冰燈重又點亮,這是第五屆。新一屆的冰燈,題材范圍因逐漸打破了『突出政治』、『突出思想性』的框框而有所拓寬,藝術水平也有了提高,有了《天鵝展翅》、《嫦娥奔月》、《天女散花》、《三打白骨精》等取材於現代和神話的冰雕,有了孔雀開屏冰花壇,且雕刻得晶瑩纖巧,栩栩如生。中國第一個冰滑梯——兩米多高的大象滑梯也於1979年誕生。
兆麟公園是哈爾濱冰燈藝術的策源地,也是世界上舉辦時間最早、游人最多、影響最大的露天冰燈藝術的展出地,從1963年起,除『文化大革命』期間停辦12年外,駐足在兆麟公園裡的許多冰燈藝術品都載入了冰燈藝術史冊。
資料片
哈爾濱的冰雪藝術也未止步冰城。智慧、開放的哈爾濱人不斷將冰雪藝術展示給世界。尤其是冰燈,以神奇吸引著全球目光,從而以一種『走出去』的方式宣傳哈爾濱。
冰燈是哈爾濱冰雪文化的象征。1988年2月5日,哈爾濱冰燈漂洋過海,在加拿大埃德蒙頓市展出。在這個友好城市的亮相,是哈爾濱冰燈首次海外之旅。《紅樓夢》、《西廂記》、大熊貓等120件冰景以東方文化的魅力驚煞游人。正在此間與會的第三屆世界北方城市會議的11國官員聞訊而至。面對哈爾濱冰燈,同樣有著冰雪產業『野心』的24個城市市長發出『舉世無雙』的贊嘆。
從此,哈爾濱冰燈開始遠渡重洋演繹哈爾濱人的智慧,從而讓更多外國人有了了解哈爾濱的機會。家門口,大夏天,那些當地人超越時空的限制,欣賞起來自東方的奇跡。20年來,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數十個國家的看客領略了冰燈的寒光素影與萬紫千紅。
北國園林藝術點燃冰雪激情
哈爾濱冰燈在國內外展出的次數越來越多,哈爾濱冰燈的星星之火,早已成為燎原之勢,哈爾濱冰燈已照遍了祖國的萬裡河山,而且它還跋山涉水,漂洋過海,照亮了世界六大洲。冰燈游園會不僅是展示冰燈藝術的聖殿,還是組織冰雕競技的賽場,群眾冰雕比賽、國際冰雕比賽等多種冰雕比賽都在這裡舉行,冰燈施工和冰雕比賽的舉行使冰燈會成了培養冰燈藝術人纔的搖籃。
冰燈會還舉行了許多屆的冰雪節開幕式和冰上婚禮儀式。
伴隨著冰燈的出國,是冰燈人纔的輸出。流傳在我國北方的冰雪園林景觀點燃了冰雪藝術家的創作靈感。那些藝術家帶去了創意和技藝,在當地取水為冰,雕冰布展。去年11月16日至今年1月6日,哈爾濱冰燈第5次在美國登陸,並創下參觀人數的新紀錄。哈爾濱『冰燈展』已成為奧蘭多、達拉斯、納什維爾等美國重鎮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每年可吸引近50萬美國人參觀,門票收入達1000餘萬美元。在鈔票到手的同時,冰燈似乎有著更深刻的意義——那些金發碧眼的參觀者在嘖嘖稱贊時,地球的另一端也留下了冰燈的故鄉——哈爾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