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9日訊 冰城之舞專題寄語
包臨軒
冰城哈爾濱,因連辦二十餘屆冰雪節而馳譽世界。
這是一座因擁有一個神奇的冰雪之夢而終於煥發出無窮魅力的城市。
25年前,一個叫鄒得鯉的哈爾濱人,他的奇妙創意點燃了這個高緯度城市以冰雪特色躋身世界名城的夢想。
想當初,這個夢想遙遠得似乎無法企及,飄渺得近乎虛幻。
但是我們現在知道,飽含激情的夢想之光是如此具有穿透力,她引領著我們穿越時光長廊,終於將我們帶入今天夢幻般的現實。
現如今,作為哈爾濱人,我們已經幸福快樂地生活和沈醉在這個冬天的童話世界中。
現如今,這座冰魂雪魄的城市,已然成為世界各地無數人的一個向往,一個夢。
想想吧,一個價值連城的夢想!
因為這個夢想,躺在松花江面上的大片堅冰,終於站立起來,走到岸上,矗起一座座晶瑩剔透、風情萬種的冰建築群。
因為這個夢想,靜臥在黑土地上的皚皚白雪,鴿子般紛紛起飛,排列出冰清玉潔、千姿百態的雪雕群落。
因為這個夢想,春節期間擺放在普通市民家門口的一小盞自制的簡易冰燈,演化為遍布大街小巷的璀璨晶瑩的星群的海洋。
因為這個夢想,飄舞在中央大街上的雪花,成了一道被萬分珍惜與呵護的勝景,她輝映著綿延於大街兩邊爭奇斗艷的歐式建築,訴說著冰雪之城的追憶和情懷。
假如沒有這個夢想,哈爾濱將會怎樣?
所以讓我們感謝冰雪節吧,是它,一路引領冰的精靈,雪的精魂,昇起於城市這個超級舞臺並翩翩起舞,從此開啟了一場永不落幕的冰雪之舞,更奏出了人與城市、城市與自然、自然與文明的和諧交響。
在曼妙的和弦中,冰城之舞一發不可收並且聲名鵲起。
一個追夢者終於使夢成真的魅力傳奇,一個以哈爾濱為主角的美輪美奐的冬天的童話,正在講述,並將繼續講述下去。
A篇追夢
一個人的創意點燃一個城市的冰雪夢想:鄒得鯉穿越風霜冰雪不老
三月的哈爾濱,冰雪初融。
行色匆匆的人群之中不會有多少人留意到冰雪悄然無聲的謝幕,可是卻有一雙眼睛,始終執著在冰雪的世界之中。回眸過往,就是這雙眼睛,在25年前,看到了冰雪之魅,一紙建議催生了冰雪節,也使哈爾濱的現代冰雪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年過古稀的鄒得鯉老人——哈爾濱市創設冰雪節活動的最早建議者,平凡的身影經常會淹沒在人潮的熙熙攘攘之中,但他卻將是哈爾濱國際冰雪節歷程中永恆的冰雪記憶。
節點一:只待東風
哈爾濱的冰雪文化呼喚通過一個節慶來進行整合與提昇
當冰雪沈睡時,覆蓋在土地上的堅硬與輕盈,只是靜靜而眠,最終融入春的懷抱。
可冰雪的真正性情怎會甘於這種無言的結局,她真正的生命力就在冬日被喚醒,白色的她需要有一個折射光芒的介質,開始她多姿多彩的未來,開始她最美麗的綻放。——編者
上世紀80年代初,舉辦節慶對很多城市來說仍顯陌生。但哈爾濱在不知不覺中已具備了舉辦冰雪節的基礎條件。
政治思想條件。上世紀80年代初,哈爾濱市人民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積極清『左』除『右』,解放思想,將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戰略具體化。在思想路線上,哈爾濱提出鼓勵『敢想、敢乾、敢闖』的精神。人們逐漸開闊了視野,解放了思想。
冰雪文化條件。哈爾濱冰雪文化歷史悠久,特別是冰燈游園會。1963年哈爾濱便舉辦冰燈游園會,雖在文革時期一度中斷,但改革開放後冰燈一年更比一年好,不僅技術進步,內容上也逐漸淡化政治色彩,力求貼近群眾生活和增加互動性。同時,冰燈逐步走出城門,走出國門。這都呼喚一個節慶來進行整合與提昇。
地理自然條件。哈爾濱每年有4個月的結冰期,且瑞雪飄飄。每到冬季,許多沒見過冰雪的游人紛至沓來。鄒得鯉由於業務原因,頻繁接待港澳臺游客和東南亞、日本等外賓,對此感觸更深。
節點二:有心插柳
哈爾濱應利用特殊的冰雪文化資源創造城市發展的輝煌
哈爾濱的冰雪是幸運的,鄒得鯉,充當了釋放她美麗的那個介質。雖然冰雪無語,不善言辭,他卻讓世界認識到冰雪之魅,雖然冰雪純粹,一塵不染,他卻讓人們見識到冰雪之炫。哈爾濱的冰雪因為他,有了自己的期盼,哈爾濱也因為冰雪,有了更輝煌的的展望。——編者
在鄒得鯉的記憶裡,冰天雪地裡,外地游客打滾、又跑又唱又跳、讓回室內也不回的事情發生過無數次。巨大的旅游差異性,啟發了鄒得鯉:如果利用冰雪優勢促進哈爾濱的旅游觀光、經貿往來、文化建設,必將加快哈爾濱發展的步伐。
1983年,鄒得鯉任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對外宣傳處長。獨特的業務經歷讓他對哈爾濱有了更多的思考。『哈爾濱是國內現代冰雪文化的發祥地,最早大規模開展冰燈等冰雪文化活動。這對中外游客有強烈吸引力。哈爾濱的冰雪活動是引領中國冰雪文化的一面旗幟,也應是哈爾濱經濟強有力的增長點。哈爾濱應該利用這種特殊文化資源創造城市發展的輝煌,我於是有了提出冰雪節建議的念頭。』鄒得鯉揮舞著手勢回憶道。
鄒得鯉回憶當年。
1983年10月19日,哈爾濱市委收到了一份特別的報告。鄒得鯉在《關於加強對外宣傳工作的意見》中發出首倡:『要進一步開發我市具有北國風光特色的觀光旅游項目,冰燈雪景、冰上活動要有新內容、新發展,建議把冰燈游園會辦成具有國際性的哈爾濱之冬冰雪節,以吸引更多海內外游人。』盡管未涉及雪上活動,這個報告也足以載入史冊。
節點三:好事多磨
冰雪節『節』『月』過招膠著難解
冰雪的成長之途,是一個仔細雕琢的過程。要成為一個完美的冰雕雪塑,每一刀都要小心,每一鏟都要謹慎,可恰恰在琢磨的過程中,也許就會錯過許多的靈感,也許也會有思想的起伏。所以冰雪的盛典又怎能單單是『節日』的爭論?觀點的碰撞,讓冰雪節這三個字在今天看來,彌足珍貴。——編者
哈爾濱市委同意此建議,並在文件中予以轉發。然而這只是一個貌似順利的開始,其後的戲劇性變故讓躊躇滿志的首倡者體會了好事多磨的含義。1984年7月,鄒得鯉向宣傳部一位副部長提及辦節。對方看也沒看,將材料推了回去,說:你搞這玩意兒乾啥?!
不久,事情有了轉機。於為任哈爾濱市委宣傳部部長。在他的支持下,鄒得鯉連夜起草了《關於舉辦哈爾濱之冬冰雪節的建議方案》。在這份2000多字的可操作方案中,提出了關於節日名稱、活動內容、組織領導、經費來源等最初設想。
《建議方案》經在哈的市委常委們討論後,無異議。時任哈爾濱市委書記王釗批示:『此建議似可行,請姚偉聲同志(時任市委秘書長)轉告市政府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可行性論證。』幾天後的論證會上,大家一致贊成創辦冰雪節。
但一些棘手問題接踵而至。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舉行全市大規模冬季運動會,而且已經公之於眾。這增加了舉辦冰雪節的難度。還有人說,要設節日,必須經立法部門市人大通過。但面對舉辦節慶這樣的新事物,人大有關領導不同意。各方意見無法統一,爭論持續了20多天。
面對贊成和反對的分歧,哈爾濱市委市政府以書面報告形式請示省委省政府。省委副秘書長曲紹文批示:『同意哈市舉辦冰雪節。』省政府也口頭答復,此事應由哈市自定。
時值1984年11月末,初冬,冰清雪白。『我非常著急,急得直蹦。』鄒得鯉回憶說。不料節外又生枝。
11月31日,哈爾濱市常務副市長李乃主持召開冰燈游園會設計方案審查會。次日媒體報道的內容是游園會還是冰雪節?如果是前者,辦節將化為泡影。思慮到這一層,鄒得鯉於是和市政府有關人士商定,在是否辦節未確定之前,先用『冰雪節活動月』的提法,到時進退有利。孰料,市裡某權威媒體一版次日刊發消息說:『市人大常委會決定明年元月為冰雪活動月……但鑒於這項活動是個新事物,沒有經驗,明年1月先以冰雪活動月試行,待取得經驗後再正式作出決議。』不同意辦節的輿論開始形成——差就差在少了一個『節』字。
節點四:柳暗花明
省委書記一錘定音夢成真
冰雕雪塑,如果能被稱為藝術品,不單要刀法細致精准,更重要的是要有張揚的生命力。靠什麼?那就要靠大膽的設計與開拓的思想。當許多人都以為冰雪辦節是不切實際的嘩眾取寵時,還有一大群像鄒得鯉這樣的追夢人,把夢照進現實。——編者
對於冰雪節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人說,每年搞冰燈游園會,政府要搭進10多萬。再搞冰雪節,沒那麼多錢。
此時,急需一個權威的聲音表態。歷史選擇了李力安。鄒得鯉回憶說,當時他貿然致電省委督辦檢查室,打聽省委書記李力安對哈爾濱舉辦冰雪節的意見。很快,鄒得鯉得到答復:『昨天早晨,力安告訴秘書,同意哈爾濱創辦冰雪節。』
年終歲尾,柳暗花明。喜訊迅即傳開。
12月20日上午,哈爾濱賓館(現馬迭爾賓館),多家媒體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從1985年開始,每年1月5日為哈爾濱冰雪節,1月為冰雪節活動月。
這樣,哈爾濱冰雪節排除種種阻力艱難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