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哈爾濱一名稀有血型的大學生5年獻血15公斤
2008-04-12 08:42:49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2日訊 3月8日,在哈爾濱紅十字中心血站,志願獻血救助俄羅斯女患者現場,出現了一名年輕的大學生。當鮮血從血管裡流出時,他顯得十分平靜。事後,這裡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位學生已是血站裡資格最老的稀有血型(RH型陰性血)捐獻志願者。年輕的老志願者———來自哈工大市政學院研一學生張健,堅持義務獻血已有5年時間。據統計,5年來他獻血總量已經達到15000毫昇(15公斤),相當於3個成年人全身的血量還要多。目前,張健通過獻血,已至少挽救了19個人的生命。

  獻血如同『身體鍛煉』

  記者眼前的張健,身體結實,時常在交流中露出憨厚的笑容。張健告訴記者,通過適當、科學的獻血可以提高人體血液循環和血液的再生能力,對人體是有好處的,獻血對於他來講已經成為一種『身體鍛煉』。

  張健和記者談到了他的家庭。『我家的村子在黑吉兩省交界處。考上哈工大,我是全村人的驕傲。當我走進大學的那一天,是我最興奮也是令我最痛心的一天,因為我從一位老鄉口中得知,為了攢夠我的學費,我唯一的弟弟放棄了學業,家裡把所有錢都拿出來,給我交了學費。大學四年對我太珍貴了。我一邊學習,一邊勤工儉學。』

  張健的同學告訴記者,張健是系裡最勤奮的同學,也是最早一批獲得國家獎學金的同學。每到周末,大家放松的時候,張健卻要從早忙到晚,一天乾4份家教,我們都叫他超人。

  從大一開始張健就沒再向家裡要過一分錢。說起這些,張健告訴記者,其實沒什麼特別,只不過自己一直在努力。

  加入獻血志願者隊伍

  張健查閱了關於稀有血型的資料,他得知,具有他這種血型的人非常少,在醫學治療上,稀有血型一直都比較緊缺。

  既然緊缺,我能不能再獻一次呢?張健再次和哈爾濱紅十字中心血站取得聯系,這次不僅張健去了,他還組織很多同學一起來到血站志願獻血。

  血站工作人員特意找到張健,跟他交談,問他願不願意加入義務獻血志願者隊伍,並成為稀有血型互助會的成員。張健告訴記者,這次談話,是他堅持5年獻血的開始。他了解到,獻血不僅能幫助別人對自己的身體也有好處。

  一年最多獻血十一次

  成為一名志願者後,張健和血站的聯系更加緊密了。每次獻血的前一天,都是由血站通過短信告訴張健。一條普通的短信在張健看來卻如同接到『命令』———張健告訴記者,肯定又有患者急需用血了,不論多忙,第二天我一定趕過去。

  張健已習慣早上忌口,由於常年堅持獻血,他現在已經養成飲食清淡的習慣。

  張健告訴記者,根據國家規定,一個人平均一年獻血最高次數為4次。為此血站建議張健獻血小板,相比獻血,每年獻血小板可以增加到12次。

  獻血源自一次偶然

  從大一開始獻血,一直獻到研一,是什麼讓張健一直堅持到現在?難道僅僅是因為他身上流淌著的是稀有血型嗎?昨天,記者來到張健、還有他的老師同學身邊,想找到問題的答案。記者發現張健志願獻血源自一次偶然。來自貧困家庭,一直靠勤工儉學讀書的張健,因為這次偶然卻開始一種與眾不同的堅持,這就如同他的生活、學習,在人們的視線之外,他用自己的堅持尋找著人生的目標。

  家住吉林省農村的張健,在上哈工大之前,從未驗過血,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血型。5年前的一天,哈爾濱紅十字中心血站到哈工大組織同學義務志願獻血。張健告訴記者,出於好奇,他報名參加了。體檢合格,他獻出了200毫昇鮮血。

  張健告訴記者,有人說獻血挺恐怖的,可他卻覺得挺新鮮,身體上也沒什麼異樣的感覺。

  不久後,哈爾濱紅十字血站發給他一張義務獻血證書。細心的張健發現,證書上他的血型標識和別人相比有一個明顯的差別,後面多了一個『-』符號。

  經詢問得知,原來他的血型是稀有血型,是RH型陰性血。

  樂於助人從不張揚

  哈工大市政學院黨委副書記孫慧麗老師告訴記者,張健獻血的事情,其實他們一直都不知道,直到前段時間在媒體上看到他獻血的照片時纔知道他一直在奉獻。

  這個孩子特別朴實,從來不把自己做的好事告訴給別人。大一的時候,因為張健家教做得特別好,很多家長都會主動找到他。這個時候,張健就會想到想做家教卻沒門路的同學,主動給同學們介紹家教。

  張健是學院最早一批入黨的同學,由於學習成績優秀,他被保送讀研,並且一直擔任班級的班長,從大一當到研究生。

  張健不僅自己義務獻血,還成為一名義務獻血的宣傳員,通過參加、組織各種活動宣傳義務獻血的重要性和好處,在他的帶動下,很多同學都加入到義務獻血的隊伍中。

責任編輯: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