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4日訊 北安市從強化農民素質入手,充分發揮市域科教資源優勢,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建立素質學校、狠抓科技下鄉等,多措並舉,大力加強對農民的文化和技能培訓,通過讓全市18萬農民的頭腦先『富』起來,全力打造新型農民,加快了致富奔小康步伐。
該市將北安市委黨校、北安職業技術培訓學院分別確立為農村乾部素質昇級培訓基地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心,並與市農廣校、農機學校和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一同組合成北安市新型農民培訓中心,借助各類人纔、技術、師資和信息等方面優勢,全力打造農民文化與科技培訓平臺。同時,市職業技術學院還根據外出務工農民需要,免費為他們開設了汽車駕駛、機動車維修、裁剪縫紉等實用技術培訓。幾年來,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培訓出來的新型農民就達4300餘人,就業率實現87%以上。為健全農民素質教育網絡,讓農民頭腦先『富』起來,該市結合各鄉鎮實際,在全市9個鄉鎮及62個行政村設立了98所鄉村農民素質學校和115個村屯教學網點。一方面有組織、有計劃地聘請涉農部門專家、教授和致富能人、生產大戶等,把好信息、好技術、好經驗等通過集中辦班的形式傳授給農民;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訂單』式培訓,想學啥由農民自己點。以『三下鄉』活動為載體,通過開展科普之冬和鄉村科技大集等系列活動,把黨的富農政策和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送到農戶家門口。東勝鄉通過農民『點菜』、專家『下廚』的形式,組織農技人員深入各村講解飼養奶牛,種植大豆等實用技術,發放科技資料3000餘份,400餘農民受益。市文明辦為辦好『三下鄉』農業知識巡講主題活動,籌措1萬餘元資金購置了9臺放映設備、6大類100餘套農業實用技術光盤,並聘請大型農科研單位的專家,通過集中面授培訓、分散流動指導、現場實驗演示等形式,為農民現場講解農業實用技術和農業新科技;市委宣傳部組織20餘名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農技專家組成科技下鄉小分隊,常年分赴鄉鎮村屯和田間地頭為農民排懮解難。自2006年以來,全市共開展『科普之冬』和『鄉村科技大集』等系列活動280餘(場)次,受益農民12萬餘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