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去年購銷平淡糧價下滑 我省糧食流通如何更順暢
2008-04-15 09:58:3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付立中 黃春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5日訊 去歲,糧食市場風雲突變,糧食購銷平淡,糧價一路下滑,黑龍江省糧食流通體系弱勢凸顯。到『十一五』末,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預計將登500億公斤臺階,商品量將大幅增加。

  糧食流通一度受阻

  保護糧農利益,讓農民生產的糧食順暢賣出,而且能賣上好價錢,一直是我們這個產糧大省一個課題。從2004年黑龍江省全面實行糧食流通市場化改革以來,到2006年的3年中,黑龍江省沒有出現農民憋糧的情況。尤其2006年糧食市場比較熱,省內外糧商收購活躍,農民的餘糧在短時間內就基本銷售完畢,而且農民賣糧收入增加:與2005年糧食收購期比,農民手中的玉米每公斤多賣0.18元,大豆每公斤多賣0.14元,農民賣糧收入大約增加22.9億元。

  如果說2006年的糧食收購銷期是溫暖而充滿生機的春天,那麼2007年則是寒冷而令人深思的冬天。2007年,黑龍江省三大主要糧食品種中的兩大品種,即玉米和水稻市場平淡,購銷不旺,價格一直低迷,銷售速度明顯緩慢。2007年秋季玉米剛上市時市場收購價格一度較高,當時全省平均價格約為1.20元/公斤,但好景不長,此後玉米價格就一路下滑。水稻則是低開低走,價格一直走低,一公斤水稻收購價格與2006年同比下降1角錢左右。直到今年3月,兩大品種的價格纔逐漸恢復過來,與上年同期持平。往年春節前後出現的賣糧高峰,在2007年並不明顯。據統計,2008年春節前,全省農民水稻銷售75億公斤,佔商品量的59.6%;玉米銷售60億公斤,佔商品量的49.4%。而在2007年春節前,水稻銷售比例為66.7%,玉米為71.8%。

  在這樣的市場形勢下,除了少部分急等變現的農民忍痛賣糧,大多數農民都在長時間觀望市場,盼著價格昇高。賓縣新甸鎮玉泉村村民高玉金家裡種了50多畝玉米,2007年他又迎來一個豐收年,收獲了2萬多公斤玉米。3月11日,面對記者,他說,去年秋天以來玉米價格一直不穩,前期還比較高,後期一直在下降,現在他家的玉米只賣出了1/5,其餘的都准備等著價格回昇時再賣。五常市小山子鎮勝遠村村支書周書岐介紹說,前幾年,當地水稻不愁賣,只要新糧打下來,糧商就會絡繹不絕的找上門來,但是從去年開始,這種情況完全逆轉了。現在進村收糧的車少之又少,好不容易盼來一臺收糧的車,也都是貨比三家之後再反復壓價;所以,農民的糧食很難變現。

  企業到農民的連鎖反應

  追根溯源,2007年之所以一度出現農民賣糧難,根源在於糧食的流通渠道受阻,即糧食購銷企業先出現『滯銷』,隨後連鎖反應到農民。

  2007年年初以來,國內物價指數持續偏高,國家陸續采取了一系列穩定糧食價格的宏觀調控措施。這種調整被業內人士形象的比喻為『關上了兩個門』:第一個門是國門,即停止玉米出口;第二個門是廠門,一些玉米精深加工業的上馬受到限制。與此同時,一些糧食品種的供求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全國糧食總產連續4年豐收,2007年糧食產量超過5000億公斤,部分品種的糧食供求矛盾因此得到了緩解。全國玉米總產與2006年持平,玉米供求處在基本平衡的狀態;國內稻米近3年略有增產,使供給偏強。

  糧食供求關系的變化,使省外糧商到黑龍江省采購糧食的觀望心理增強,因此前期采購量較少。即使有糧商收購也主要以即收、即加、即走為主,大量采購儲存的不多。這樣,省內糧食購銷企業的合作客戶明顯減少,其糧食銷路也受到了阻礙。

  其實早在2006年省內一些糧食企業就出現了糧食滯銷現象。省糧食局副局長肖培堯分析說,2006年糧食收購前期,糧食市場比較熱,收購價格也偏高,一些糧食加工和貿易企業入市積極,相繼收購了大量的玉米和水稻。但好景不長,隨著市場形勢的急轉直下,糧價也降了下來,一些企業的糧食銷售步伐越來越慢,以致造成糧食積壓,企業虧損。當時全省大約積壓了數十億公斤玉米,既使一個中等糧食企業的虧損額也有幾百萬。這難免影響了2007年糧食收購的正常進行。

  2007年秋糧上市後,由於擔心虧損,多數糧食企業不敢貿然入市收糧。除此之外,企業還受到了資金的困擾。由於糧食積壓,一些企業沒有還清上年的貸款,因此無力繼續貸款。企業缺少糧食收購資金,糧食收購量自然也會減少。湯原縣一家大型糧食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該企業積壓了4萬噸2006年收購的水稻,2007年貸款就更困難,而且當年貸款利率一再增加,這對企業無異於雪上加霜。因此,吸取2006年的教訓,2007年企業入市收糧時特別謹慎。

  鐵路運力緊張仍然是制約糧食流通的老大難問題。黑龍江省糧食外運主要通過鐵路,鐵路外運量約佔糧食外運總量的90%。盡管鐵路部門采取積極措施,努力增加糧食外運能力,但由於黑龍江省位於全國鐵路網的末梢,到南方糧食主銷區運距長、運費高,受鐵路運用車不足的影響,鐵路外運特別緊張,鐵路運輸請配車兌現率一般只有34%左右。

  此外,由於農業受災,生產資料漲幅比較大,農民的種糧成本隨之提高,因此農民對糧價的期望值也比較高,糧食惜售心理強烈,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賣糧的進度。

  強化流通迫在眉睫

  黑龍江省農民2007年度糧食銷售速度緩慢、價格不高的情況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

  2008年春節前後,國家曾先後派出4個調研組來黑龍江省了解農民賣糧情況,經過黑龍江省積極向上爭取,國家對黑龍江省先後出臺了水稻最低收購價、臨時儲備玉米收購、水稻出省運費補貼、提高最低收購價價格水平等十幾項政策措施。在各方的積極努力下,2008年春節之後,黑龍江省農民賣糧難問題逐漸得到緩解。目前,農民手中餘糧已銷售近90%。這讓全省糧食系統上下都松了一口氣。

  肖培堯說,這種輕松是暫時的。國家《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已將黑龍江省確定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將重點建設松嫩平原專用玉米生產優勢區、高產高油高蛋白大豆優勢區和三江平原水稻優勢區。黑龍江省的糧食特別是水稻和玉米的生產總量將穩定增長,按正常年景預計,2008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將登上400億公斤的臺階,商品量將增加到290億公斤。到『十一五』末,全省糧食總產量將達500億公斤。這意味著讓農民生產的糧食順暢銷售,提高黑龍江省糧食資源整體效益的任務越來越重。因此,加快發展壯大黑龍江省糧食流通產業已是迫在眉睫。

  近幾年,隨著黑龍江省在國家糧食安全中的戰略地位愈來愈突出,需要國家政策支持的力度也愈來愈大。肖培堯建議國家幫助黑龍江省拓寬糧食銷售渠道,穩定市場糧食價格。把黑龍江省玉米納入國家最低收購價范圍;提高黑龍江省水稻最低收購價水平;對未能納入國家最低收購價范圍的重點糧食品種,在出現供過於求、價格下跌較多時,由國家及時采取收購中央儲備和臨時國家儲備糧等有效措施,調節供求,防止出現農民賣糧難和『谷賤傷農』。

  張賦認為,應積極爭取國家大力扶持糧食購銷企業,使其更好的發揮『蓄水池』作用,如適當延長糧食收購資金貸款期限,將現行6-9個月的貸款期限延長至一年,使糧食購銷經營期與糧食生產期同步;應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確定適當規模的合理周轉庫存,並給予儲存費用和貸款利息補貼,並對糧食收購資金貸款實行優惠利率。

  另據預算,我國的糧食在收、運、儲、銷等環節的損失率至少為10%,年損失總量近五千萬噸。如果糧食系統具有現代化的物流運作體系,就能大幅度地減少損耗、增加盈利。因此,應重點以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庫房、場地、鐵路專用線等資源條件為依托,加強糧食物流體系建設,全面提昇糧食集散、發運、質量檢測、市場信息收集發布等服務功能,提高糧食流通運轉效率、降低糧食流通成本。林長平建議,國家應支持黑龍江省加強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增加收儲網點,擴大糧食收儲、乾燥能力。並對黑龍江省糧食鐵路運輸給予重點支持。

  省糧食局農村處處長呂朝文建議,國家調控政策應對黑龍江省區別對待,支持黑龍江省適當增加糧食加工大項目,擴大糧食產地加工,發展糧食精深加工。應對黑龍江省糧食精深加工業發展給予專項投資、銀行貸款、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支持。而農民則應從品種選擇、田間管理、產後減損等各個環節保證糧食質量,並改變一季賣糧的傳統觀念,做好長期賣糧的准備。

  流通受阻並非偶然

  采訪中,眾多有識之士一致認為,2007年黑龍江省糧食流通不暢並不偶然,而是黑龍江省糧食流通多年積累的難題所致,從中也顯露出黑龍江省糧食流通體系的薄弱之處:即糧食流通產業鏈條短,組織化程度低,整體市場競爭力和抗御風險的能力不高。

  2007年12月,為了保護農民利益,國家在黑龍江省啟動了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黑龍江分公司副總經理林長平說,這項政策的啟動表明,因為其它的一些糧食銷售渠道都不通暢,所以農民只能將糧食賣給國家。現在農民的糧食銷售缺乏有效的組織,農民多是消極被動的在家裡坐等糧商,一旦糧商不來,農民的糧食就壓在了手裡。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是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實行的一種惠民政策,它是糧農的最後一道防線,能讓糧農保本經營。如果農民有更多的賣糧渠道,可能會賣上更好的價錢。

  省糧食局副局長張賦懮慮的說,近幾年,黑龍江省的糧食產量一年上一個臺階,但糧食收儲設施建設的步伐卻沒有跟上。據糧食部門統計,作為黑龍江省糧食流通的主渠道,黑龍江省共有國有糧食購銷企業600戶,其有效倉容總量為138億公斤,其中1998年以前建設的佔總倉容的52%。從倉容分布情況看,中西部地區大部分倉房老化、陳舊,有些倉房因年久失修,已接近報廢,每年全省報廢的倉容大約有2.5億公斤。尤其是建於1984年以前的平房倉,已普遍出現基礎下沈、牆壁裂縫、屋蓋破漏等問題,給儲糧安全帶來隱患。另外,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烘乾設備也已老化。全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共有烘乾設備587臺(套),其中2000年以前建造的佔59%,這其中已有很多處於待報廢和需大修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收儲能力顯然不足。

  一直在基層忙著收購水稻的林長平介紹說,農墾建三江地區是黑龍江省的水稻主產區,從2000年至今,其水稻產量增幅達60%,但其糧庫數量卻增加不多,目前其最大收儲能力只佔總需求量的35%。

  受自然條件限制,黑龍江省糧食是一季生產、常年購銷,糧食產銷周期長。因此,每年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都有部分糧食要跨年度經營,這樣企業很難做到當年收購的新糧全部出庫銷售,當年全部結清貸款本息。特別是在2007年糧食市場發生重大變化的形勢下,一些糧食經營企業出現了虧損,這樣必然增加糧食企業的經營和農發行貸款風險。

  2007年糧食流通不暢也暴露出黑龍江省糧食加工能力的欠缺。目前,黑龍江省糧食加工轉化率不到45%。以玉米為例,2007年銷往省外的玉米原糧多達81.5億公斤,佔玉米商品量的69%。大量的原糧出省銷售,不僅不能增加糧食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和總體效益,而且加大了鐵路運輸的壓力。

  黑龍江省的糧食企業,尤其是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在2007年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張賦評價說,目前正處在改革關鍵時期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權改革和機制轉換還不到位,研究、判斷和駕馭糧食市場的能力仍然比較弱。2006年,一些企業盲目搶購糧源,導致虧損,有的甚至將3年的積累都賠了進去。可見,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強筋壯骨、做大做強的任務尤為艱巨。

 

  肇源縣新站鎮新肇鐵路戰略糧食專用裝車點,是黑龍江省最大的糧食專用裝車點,日發運玉米、水稻和高粱等商品糧3600噸。圖為工人們正在往火車上裝運糧食。張東記者邵國良攝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