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7日訊 1945年至1947年,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哈爾濱市曾先後5次大規模征兵,當年23%適齡青年參軍,他們打起背包、告別父母親人去參加解放戰爭。日前,哈爾濱市一份解密的檔案揭示,哈爾濱市最早推出了擁軍政策。
哈爾濱市很多家庭的門楣上都曾鑲著一塊令全家人自豪的小牌——『光榮烈屬』、『光榮軍屬』,誰都知道這家的榮譽,因此獲得的照顧,是這家的親人用危險、鮮血甚至生命換回來的。解密的檔案——《哈爾濱特別市革命軍人家屬暫行優待辦法》,是我國第一部優待革命軍人的法規。1947年哈爾濱把1月定為『擁軍愛民』月,同年3月,由哈爾濱特別市市長劉成棟簽發頒布了該《辦法》。
據檔案記載,哈爾濱作為全國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為保衛新生政權和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先後開展了5次規模較大的參軍活動,參軍人數達到適齡青年的23%。為解除軍人的後顧之懮,哈爾濱頒布了該《辦法》,限定了軍屬范圍,規定軍屬在土地、房屋、器物、農貸發放等方面有優先權,但必須是自耕、自住、自用;規定軍屬就醫及子弟入學實行免費;對於不能維持最低生活者,各區政府要采取措施幫助解決。
據了解,當年哈爾濱市民的口號是『要錢給錢,要物給物,要人有人』,到1947年上半年參軍人數達10萬多人。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中,哈爾濱籍戰士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哈爾濱市派往前線的工作團、司機、醫務人員也近3萬人。哈爾濱子弟在前方衝鋒陷陣,後方的親人開展大生產支援他們,解放戰爭期間,哈爾濱生產60炮2300多門、炮彈25萬發;軍服、皮帽、手套、棉襪等均達數十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