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9日訊 18日下午,離開家鄉506天的中國南極23次科考越冬隊員張洪傑從上海乘飛機回到哈爾濱。踏上家鄉的土地,張洪傑既愉快又激動,步出機場大廳,與迎接他歸來的妻子和女兒熱烈地擁抱。
張洪傑是2006年11月29日離哈去南極執行科考任務的,離家已整整506天了。他主要負責中山站的臭氧觀測和氣象常規觀測,每天要三次巡視記錄臭氧觀測儀測到的數據,深夜一人頂著大風、踏著沒膝的積雪去觀測氣象,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和寂寞。
難忘:極夜大風刮跑人
在中山站的446天,張洪傑印象最深的是風。『很多度夏科考隊員都寫過中山站的大風,但與冬季極夜的風比起來,那就小巫見大巫了。』南極每年只有11月到第二年1月是好日子,往後風越刮越大。張洪傑說,過了4月,經常八級風打底,夾著細砂,裹著大雪,甚至還經常吹起10級或12級以上的大風。刮八級風時,生活棟的地板開始動,刮到10級以上大風時,整個生活棟都在不停抖動。
據張洪傑介紹,人在極夜的暴風雪中仍容易迷失方向,如果不小心會被大風卷走。日本昭和站一位科考隊員,極夜大風中剛出門就被吹得無影無蹤,幾個月後找到他時,人已經成了『木乃伊』。
懮慮:中山站處於臭氧洞邊緣
每年8月到12月,南極上空的臭氧就變得稀薄起來。變薄的臭氧層,就是世界人民都在關注的臭氧洞。張洪傑告訴記者,由於缺少臭氧的有效攔阻,太陽紫外線從臭氧洞大量穿越大氣層,對地球生物構成特別的殺傷力和破壞力。所以追蹤、觀測南極臭氧變化,對地球和人類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據張洪傑介紹,在一年多的觀測裡,中山站區臭氧含量很不穩定,大氣中正常臭氧含量為300DU,而中山站區臭氧一般在200DU左右徘徊,有時出現90DU的低值。這說明中山站區處於南極臭氧洞的邊緣,在臭氧洞變深的時候,中山站區臭氧含量會有明顯變化。這讓張洪傑感到深深地懮慮。
思鄉:《劉老根》看了一遍又一遍
張洪傑說,在南極越冬,纔知道什麼叫思鄉,《劉老根》看了一遍又一遍,只是為了東北的鄉音。
中山站的通訊很不方便,往回打電話費用太高,妻子就從哈爾濱給他打電話,他是站上接到家裡電話最多的人,一年多時間,妻子給他打電話花了3500多元錢。『現在好了,我終於可以抱抱女兒了。』剛回到家的張洪傑十分興奮。
『中山站446天,有苦有樂,一個人能為國家的科考事業做一點事情,這是莫大的幸福。』張洪傑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