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2日訊 21日,哈爾濱市第三批文物普查工作人員在哈五路五常市境內路段普查時,搶救性收集到13個清代農具,其中包括石磨、石碾和石?。
一大早,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工作人員便驅車趕往哈五路五常市境內路段的施工現場。為了配合文物部門搶救文物,蘭格實業集團的志願者們特意找來吊車一起隨行。當車行駛到五常市安家鎮時,工作人員在工地內發現一塊直徑約1.7米的磨盤。磨盤的一端發現被利器撞擊留下的新傷痕,工作人員立刻將這塊石磨從施工現場內挖掘出來裝到車上。
記者看到,很多石器都散落在殘土中,隨時有可能被打碎。
據一些村民介紹,這些石磨和碾盤都是上個世紀80年代前生產隊的工具,當時供全村人使用,所以纔會如此龐大。隨著生產工具不斷改進,這些傳統工具已被人們淘汰遺棄,漸漸被耕地淹沒。由於公路擴建,這些石器又被挖掘出來。
此次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共搶救性收集到了13件農用工具,其中包括3套石磨盤,6個碾盤和一個石?。根據專家現場鑒定,這些石器大都超過100年歷史。磨盤和碾盤的表面被磨平,但棱角依稀可見。其中一個最大的碾盤直徑為1.73米,厚度為0.33米,重量至少在4噸以上,最小的磨盤也在半噸左右。這些物件將被運回哈爾濱市博物館收藏。
據歷史考證,五常市農業發展於乾隆七年(1742年)開始在拉林地區屯墾。道光十五年?穴1835年?雪,沙河子地區有少數農民利用河水種植水稻。19世紀末期,五常縣農業生產獲得長足進展,鐵鏵犁、鋤、鐮、耙、鎬、石?、石碾、石磨、揚掀、木權、樁枷、扇車等生產工具已被廣泛使用。
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站長劉雲纔認為,五常市水稻栽培歷史悠久,五常市有『水稻之鄉』的美譽,而這些石?、石碾正是農民磨制水稻的工具。因此可以說,這些清代農具是五常農業,特別是水稻種植技術發展的一個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