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說明】孫茂晉(左一)抗美援朝出發前在遼陽的留影。 |
||
|
||
【圖片說明】孫茂晉抗美援朝回國後,維護飛機時的照片。 |
東北網4月23日訊 孫茂晉記得,1942年春節剛過,奶奶戴著破舊的老花鏡,給他縫補只有一層薄布的破棉褲,流著眼淚說:『你娘死得早!關東冷啊!』小茂晉不太明白奶奶的話。但是他感覺得到,這回真的是到了該上路的時候了……
山東老家的難忘記憶
孫茂晉的老家在山東諸城縣。諸城縣在山東省腹地,屬青州府管轄。據記載,劉羅鍋的故鄉就在這裡。
對於家鄉的點點滴滴,今年已經76歲的孫茂晉老人仍記憶猶新。他記得,7歲那年,在奶奶的安排下,他念上了私塾。兩年的私塾經歷讓他背會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常用字等。至於書裡面說的是什麼意思,特別是那本論語,孫茂晉卻一直也沒弄明白。後來莊上辦起了洋學堂,孫茂晉又去上洋學。沒有書包,他便用娘的梳妝盒裝書,抱著它上學……
孫茂晉告訴記者,表哥的父親(孫茂晉的三姑夫)是一個瘋癲的病人。三姑夫爺倆就吃住在孫茂晉家。表哥在孫茂晉家裡除了下地種田,就是乾零活:打掃院子、喂驢、挑水什麼都做。在孫茂晉的印象裡,表哥很少說話,總是悶悶的。
孫茂晉告訴記者,諸城縣人多地少,在老家,人們賴以為生的僅有那二畝薄地。早年軍閥混戰,後來是日軍入侵。本來就已經吃不飽飯,穿不暖的鄉親們,這下子更沒有活路了。當年,鄉親們實在走投無路,就只有下關東了。
大爺回來密謀闖關東
孫茂晉記得,那是1942年的初春,一個寒風凜冽的傍晚,家裡來了一個身穿棉衣,戴著厚厚棉帽子扛著一把破舊鋤頭的男人,他隔好遠跟在二爺爺的身後直奔孫茂晉家,進了正屋。孫茂晉不知道這個男人是誰,也不知道他來做什麼,只是看見他個子大大的,虎著個臉挺嚇人。表哥暗示孫茂晉不要進屋,從西屋中急忙走出來的繼母一把拉住孫茂晉,小聲說:『你大爺回來了,這事別到外頭跟別人說!』
大爺回來了?小茂晉只知道他有個大爺在東北闖關東,怎麼現在回來了,回來乾什麼呢?一個又一個疑問和大人們有些神秘的舉止將只有8歲的小茂晉弄得糊裡糊涂。
一連幾夜,二爺爺、大爺還有父親都在一起密謀著什麼大事。連吃飯都是等大人們吃完了,小孩子纔上桌。沒過幾天,大爺悄悄地走了。
家裡又重歸平靜,表哥白天多是往地裡送糞,晚上回來後就是打掃院子,喂牲口、照顧生病的爹,小茂晉繼續上學,被奶奶逼著背書……
不知又過了多少天,家裡又有了新變化,父親開始給孩子們改名字了。孫茂晉由原來的『孫樂善』改為『孫茂晉』,表哥由原名馬本龍改成了孫茂齊,小茂晉的姐姐原本沒有名字,這下也給起名叫孫桂蘭。表哥偷偷地告訴小茂晉,咱們要上哈爾濱了。
為了防止家庭成員途中失散,家裡的每個人都在衣服上釘兩塊白布——棉襖和棉褲上各一塊。孫茂晉記得他的白布上面寫著『孫茂晉,去關東哈爾濱市大有坊分區,門牌32號』。這兩塊白布可不是釘上就拉倒了,二爺要求大家一定要背下來。後來,二爺爺還是不放心,集體給大家訓話:在旅途中不許多說話,遇上什麼人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都要牢記。
推獨輪車踏上闖關路
終於要上路了!那天,家裡人起得都特別早。小茂晉是最後一個被繼母叫醒的,到院子裡一看,那麼多大包小包,圓的、扁的。二叔已經早早地推著一輛獨輪車等在院外,二奶奶坐在車的一邊,另外一邊是大娘抱著小弟。表哥手拿一根黃色麻繩在前面拉車,二叔在後面駕車,爹用麻繩穿了20個白面火燒挎到了孫茂晉的肩上……
從孫茂晉家的村子到諸城縣有30多裡地。大家一路沒有空閑地趕路,終於在天黑前趕到了諸城縣。第二天,二爺爺領著一家人擠上了去往高密的汽車。
表哥告訴孫茂晉,到了高密縣咱就坐火車上青島,青島有海、大輪船、電車和洋房。『青島?』表哥繪聲繪色地描述著,讓從來沒見過啥世面的小茂晉興奮起來,疲憊和緊張都被拋在了腦後,小哥倆一路上有說有笑。看著這一大家子老老小小,只有二爺爺知道這一路的艱辛還在後面呢!
一路顛簸到了高密。孫茂晉清楚地記得,火車站裡傳來了似驢似馬的叫聲,聲音很大,很嚇人。表哥說,這是火車鳴笛兒呢!
高密到青島似乎沒有多遠,孫茂晉只知道他還沒有坐夠、看夠就到了。
難忘大船『青島丸』
孫茂晉一家到青島後住進了『悅來棧』,這是一個老鄉開的店,二爺爺和老板很熟。沒有被褥,床板上鋪了一些薄薄的爛草,一股子霉爛味兒,孫茂晉記得和自己從前喂驢吃的草就是這個味道。二爺爺告訴大伙,睡覺不許脫衣服,隨帶的行李放在大伙圍成的一個圈中間,如果停電,馬上抓起各自負責的行李,來了生人就喊!
登上去大連的船是在一個傍晚。初春的青島寒風刺骨,海邊尤甚,碼頭上人頭攢動。孫茂晉一家如臨大敵似的等在一個小門前,小門裡裡外外有五六個日本兵把守著,遠處還有更多帶槍的日本兵在巡邏。
孫茂晉看見一條很大的船,三個白色的大字『青島丸』印在高大的船舷上。
『?當』一聲,鐵門終於開了,人群呼喊著向船上擠去。上船的扶梯,又高又窄又陡,鐵欄杆像冰溜子一樣濕滑、腳下的海浪吐著白沫子、風像刀子一樣割著臉……
由於錢少,孫茂晉一家買的是『煤倉票』,也就是說全家老少都得坐在船上的煤堆上。
船越開越快,船艙裡的吵嚷聲很快也變成了此起彼伏的嘔吐聲和呻吟聲。
老鐵山,旅順口外一座不大的山,但山的周圍水深浪急,漁船經常在這裡遇險。孫茂晉記得,當時在船上聽了個傳說:老鐵山有一只和船一邊高的大對蝦,須子比扁擔還粗,這只大對蝦專門做善事,常常在風雨交加的黑夜,游來搭救遇險的漁民和漁船。
船要到老鐵山了,煤倉角落裡有一個抱小孩的婦女,蓬頭垢面,嘴裡念叨著:『到了老鐵山,大命交給天!保佑我們吧!』
也許是那個抱小孩婦女的祈禱起了作用,船順利通過了老鐵山,到了大連。在二爺爺的細心安排下,一家人輾轉搭上火車,終於到了哈爾濱……
後記:當年闖關東的孫茂晉一家,現在只剩下兩個人——孫茂晉已到古稀之年,小弟也已花甲。闖關東那年,孫茂晉10歲,表哥17歲,姐姐14歲,小弟只有7歲……孫茂晉老人說,和他們小時侯的顛沛流離、艱辛困苦相比,現在的孩子簡直是太幸福了。老人還在給一輩又一輩的後人們講著從前闖關東的故事,他想讓這些生長在蜜罐裡的孩子們懂得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