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4日訊 合作社助農民創富,工會為農民工維權,協會提農民素質。五常市二河鄉新莊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獨創的『1+3』管理模式,使全村農民組織化和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有了『1+3』村民心放寬。
過去窮得叮當響的新莊村,如今卻出現許多讓人羡慕的新鮮事兒。
五常市二河鄉新莊村除了有和其他村一樣的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還組建了農民合作社、農民工會和農民思想道德協會。不要以為這是新莊村『整景兒』,這是這個村黨支部在農村實行稅費改革後,轉變服務職能的有效探索。這種新農村建設的『1+3模式』(『1』即黨支部和村委會,『3』即農民合作社、農民工工會、農民思想道德協會),進一步提高了全村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生產發展和村風文明。
農民合作社:社員貸款不用抵押
3月28日,村民李春紅、劉春光來到村委會,只在賬本上簽個字,會計就點給他倆各兩萬元貸款。
貸款不用任何手續,這在許多人看來不可思議。原來,李春紅等不僅是村民,還有一個特殊身份——農民合作社社員。『社員不社員、待遇差得遠』:在新莊村只要是合作社社員,就可以享受合作社提供的類似貸款這樣的多種優惠。
新莊村農民合作社的前身是農民經紀人協會。2006年,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出臺,新莊村黨支部及時將『協會』注冊成『合作社』。
農業生產缺少資金,長期困擾新莊村。農民合作社就首先從農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資金問題入手,成立了『社內銀行』。
合作社以高於銀行的存款利息,將社員們的餘錢集中起來,再以低於銀行的貸款利息貸給社員,基本滿足社員資金需求。社內貸款從最初的30多萬元,已發展到今年的150多萬元。
合作社通過『團購』農資,減少了中間環節,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證了質量。僅去年春耕生產,就為社員們節省資金5萬多元。
合作社發展更讓社員感到前景美好。去年,農民合作社在國家農機補貼的基礎上,由部分社員入股建立了社內農機合作分社,全社社員農機作業收費優惠,農機社員則實現了入股分紅。而且,在合作社內部實現了土地連片集中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