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4日訊 今天出版的《黑龍江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全文如下: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生產,是安天下穩民心的大事,尤其對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那更是天大的大事。毛澤東同志說過,手中有糧,心裡不慌;陳雲同志也說過,無農不穩,無糧則亂。這也是被歷史反復檢驗和實踐一再證明的真理。最近一個時期,國際糧食市場劇烈波動,造成一些國家嚴重的政治動亂和社會恐慌。嚴峻的現實,要求我們在糧食問題上一定要警鍾長鳴,不容有半點忽視、半點放松。享有『祖國大糧倉』美譽的黑龍江,按照國內產業的分工,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實施中負有重要責任。因此,我們必須要千方百計抓好糧食生產。
千方百計抓好糧食生產,從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出發,黑龍江是義不容辭的,是無條件的。但是,地是農民種的,糧是農民打的,因此,抓好糧食生產,歸根結底是要調動起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各級領導乾部都要認真研究如何保護好、發揮好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問題。要把黨的惠農政策實實在在不打折扣地落實到農民的手中,讓農民能夠在糧食生產中得到現實的利益和實惠。種糧要有收益,收益越大,積極性纔能越高,纔能種多種好。這是最簡單、最直接的道理,也是最根本、最有效的辦法。要幫助農民解開心結和顧慮,向農民講清楚黨的惠農政策不但不會變,而且還要越來越好,給農民吃個長久的『定心丸』。對於一些地方出現的局部的、暫時的糧食剩餘問題,要千方百計地幫助農民找到售賣、轉化的途徑。同時,我們要頭腦清醒,糧食的問題,不論在我國還是在國際上,還根本不存在多了的問題,目前的困難,都是暫時性的流通、轉化、調劑方面的問題。
千方百計抓好糧食生產,在工作安排上,要打破常規,急事先辦,大事重抓。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季定全年,農時不等人。這是黑龍江糧食生產的特點。因此,抓好當前的春耕生產,全力打好這場攻堅戰,是確保今年糧食再豐收的當務之急。當前,我省正面臨春旱的嚴重威脅,抗旱保春播是大部分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最重要、最緊要的工作。全省上下要動員一切力量,采取一切手段,堅持高標准、高質量,出實招、見實效,全力以赴抗春旱保春種,盡可能做到不誤農時,足?下種,一播全苗,為奪取糧食豐收打下堅實基礎;要千方百計幫助農民解決好生產中的實際困難,針對化肥、農藥、柴油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實際,要督促農資部門進一步組織好貨源,調控市場價格,要落實補貼資金,做好幫貧扶困,切實保障糧食生產必要的物資投入,確保農民種上地,種好地;要圍繞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的總體要求,做好農業生產全過程抗災奪豐收的各項工作,特別要搞好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組織科技人員深入到田間地頭,做好實用農技示范、應用、推廣工作,向科技要質量、要效益。
千方百計抓好糧食生產,要立足當下,更要著眼長遠。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些年來,制約我省糧食生產的最主要的問題,是乾旱問題,是水的問題,一些地方甚至是十年九旱七年災,年年抗旱年年旱。要真正實現糧食高產,乾旱的問題,是必須下決心從根本上解決的問題。因此,要根據各地區的不同實際情況,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既要想著大的,又要抓住中的,同時又不能放棄小的,既要規劃好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大工程,又要抓住可解燃眉之急的小水利,該築壩的築壩,該引水的引水,該修渠的修渠,該打井的打井,最大限度地開發水源,用好水源,進而建設一批旱澇保收田、高產穩產田、高效優質田,從根本上穩定和增強糧食生產能力。立足長遠,還必須引導農民走現代農業道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逐步實現由『吃飯農業』到『商品農業』的跨越,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來抓,逐步實現由分散的小生產向農業產業化跨越。
遼闊的黑龍江,肥沃的黑土地,天然的聚寶盆。千方百計抓好糧食生產,始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壯大我們的優勢產業、富裕我們的廣大農民,是我們的使命所在。我們不能或忘溫家寶總理的囑托『全國大糧倉,拜托黑龍江』。我們相信,勤勉質朴的黑龍江人民,一定能夠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使我省的糧食生產再上一個新臺階,使黑龍江大地真正成為五谷豐稔、聚金生財的富庶田野,譜寫一曲黑土地上為國家多做貢獻的頌歌,小康路上實現富民強省的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