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國首例綠色熒光蛋白轉基因克隆豬今年1月成功產下的11頭豬崽中,又有2頭豬崽被確認具有綠色熒光遺傳特征,從而使這窩豬崽中『熒光豬崽』總數由2頭增加至4頭。郭俊峰 攝
東北網4月24日訊 生物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技術骨乾、優秀學科帶頭人,還需要復合型傑出管理人纔、優秀企業家共同組成人纔梯隊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金介相結合的生物產業創新體系;以共享為核心,以整合、配置優勢資源為主線,建設生物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
發展生物產業擁有明顯的優勢,但仍然存在原始創新較少,產業規模偏小,研發投入偏低,共享機制欠缺,人纔配置失衡等問題和制約因素,如何有效破題、實現從技術到產業的跨越?日前,記者采訪了生物技術領域的專家和有關部門。
目前,在生物產業領域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建有年產1萬噸的生物工程技術生產大豆蛋白?企業,亞洲最大的中藥粉針生產基地,國內最大的動物疫苗生產基地等一批具有輻射力的科技企業和創新平臺。哈獸研、哈藥生物疫苗公司等幾家企業已經排名全國前10名。今年2月,哈爾濱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還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准認定。
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沙長青介紹,微生物所用基因工程手段研究食用菌菌種選育、保藏、馴化技術,已有十幾個品種通過科技成果鑒定和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其中當家品種『黑29』菌種已成為東北地區黑木耳栽培的首選品種,並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地大面積推廣,並輻射到華北、新疆等地區,成為黑木耳產區的主栽品種。目前栽培量在3億袋左右,累計為農民創經濟效益20億元。該所還與省科學院、綠豐公司等多家單位以技術入股形式組建3000噸/年生產能力的菌劑廠和生產能力5000-10000噸/年生物肥廠,其生產的生物肥料在省內外大面積推廣應用,效益顯著。
在生物產業重點發展的領域中,生物醫藥產業起步較早,初步形成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格局。然而,綜觀國際市場,還有很大差距。據統計,目前世界范圍內正在研發的生物醫藥品種的63%在北美,25%在歐洲,7%在日本;生物技術專利59%來自美國,19%來自歐洲,17%來自日本。我國除極少數生物技術藥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外,其它多為仿制或跟蹤國外產品。生物產業也缺乏原創技術,除生物疫苗外,大多數領域存在基礎薄弱現象。
哈藥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冷國慶介紹,在國外,一項基因工程藥物的研制需耗資一億美元,甚至更多,而在我國十幾年來對生物制藥的總投入纔40億元人民幣。在新藥研究開發資金嚴重匱乏的情況下,國內新藥開發進程緩慢。生物醫藥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偏小、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市場規模較小等問題。冷國慶建議,『十一五』期間,生物產業應重點解決開發核心技術、培養專業領域人纔、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問題。
冷國慶說,首先應選好產品,開發自己的核心技術。學習發達國家醫藥企業的成功經驗,走集中化和差異化相結合的發展戰略。集中力量開發在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的腫瘤、心血管病、肝病、免疫缺陷等疾病的相關藥物,研究開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治療和診斷意義的新產品。
生物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技術骨乾、優秀學科帶頭人,還需要復合型傑出管理人纔、優秀企業家共同組成人纔梯隊。冷國慶認為,首先應建立一支教授型企業家的隊伍。美國絕大多數生物高技術公司是由大學教授創辦的,而他們實驗室培養的博士後和博士生,往往成為這些公司的早期骨乾。同時,要培養一大批具有市場意識的科學家,他們必須將市場的需要放在首位,能夠將新思想、新發明轉化成產品,具有很強的技術創新能力、開發意識和團隊精神。第三,要有既具備一定生物科技頭腦,熟悉科技市場,又善於集資和融資的管理人纔。美國有不少生物高技術公司的行政主管,由創辦的大學教授擔任,他們既懂生物科技又有一定的領導經驗,而他們在科學界的威望,也有助於集資。
同時,建議政府在土地使用、稅收、招商引資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同時加強對企業資本運作方面的培訓與引導。一方面可以減輕各企業在起步階段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政府引入風險投資,為企業產品的後續開發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促進企業持續發展與壯大。對有發展前景的優勢企業加快扶持,使一部分基礎好、潛力大的企業先發展起來。政府在科技扶持資金的使用上要集中,給予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認為,應加強科技合作招商引企的力度,依托的生物資源優勢,吸引省外、國外生物技術企業來設立分公司或創建產業基地。通過技術、產品、人纔、管理、資本的導入,實現生物產業的健康發展。省科技廳將會同專家,結合生物產業發展現狀,主動組織設計生物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和攻關方向及主要課題,形成配套的項目和課題體系,明確重點支持計劃類別,整合各類科技計劃,實現科技計劃的系統設計和整體部署。通過主動組織設計重大、重點項目,將各部門科技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突出以企業為主體,加強政產學研金介結合,使企業真正成為投入主體、轉化主體和收益主體,推動生物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構建以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金介相結合的生物產業創新體系;以共享為核心,以整合、配置優勢資源為主線,在現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的基礎上,建設生物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不斷搶佔國內外生物技術創新制高點,提昇生物技術和生物經濟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