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圖片新聞  >  經濟旅游圖片
搜 索
哈軌道裝備公司巡回演講唱響『勞動者之歌』
2008-04-28 11:19:01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閻艷 崔新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8日訊 2008年6月9日是哈爾濱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原哈爾濱車輛廠)建廠110周年的日子。該公司是在原哈爾濱車輛廠基礎上改制而成,隸屬於中國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為國有獨資企業,以造修鐵路貨車為主業。公司始建於1898年,具有百餘年的歷史。公司具備鐵路貨車制造、貨車檢修兩大系列為主的鐵路車輛修造體系,是我國特種長大貨車和工礦車輛的主導設計和定點生產企業。生產能力為年制造鐵路貨車1000輛和檢修鐵路貨車5000輛。

  『老車輛新軌道』·記憶篇

  『三十六棚』的由來

  1898年,沙俄帝國主義為侵略中國、爭奪遠東和太平洋地區霸權,在我國東北修築東清鐵路的同時,在哈爾濱建起一個鐵路附屬工廠,即『哈爾濱臨時總工廠』。

  建廠初期,由於工人們都居住在哈爾濱最大的貧民窟『三十六棚』,所以,工廠曾有『三十六棚鐵路工廠』之稱。工廠僱傭的1300多名工人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沙俄從國內用較高報酬招募來的俄國技術人員,絕大部分是中國工人。當時,沙俄大、小總管只知道驅使中國工人為他們組裝和修理各種車輛,卻完全不顧中國工人的死活。被沙俄稱為『黃色苦力』的中國工人,掙著低得可憐的工資,像做苦役的囚犯一樣,被沙俄總管們安置在工廠附近臨時搭起來的帆布帳篷裡居住。這些兵營式的帳篷陰暗潮濕,擁擠不堪,夏天雨淋日曬像蒸籠,冬天冰雪覆蓋像冰窖。

  為了改善居住條件,總工廠工人張永貴領導中方工人聯合起來,向俄方大總管提出『我們要享受人的待遇』、『我們要房子住』等要求。沙俄大總管總是敷衍並沒有實質性行動,工人們憤怒了,不少中國工人手拿大棒子找到大總管講理。俄方怕將事態弄大,被迫答應了中國工人的要求。其實,他們只撥了一點兒建房子的錢,經大小工頭層層盤剝之後就所剩無幾了。

  1903年秋天,在總工廠東北一個比較平坦的地方,搭成了一排三十六個人字形的馬架子,這樣就形成了人們能夠勉強居住的窩棚。最初住在窩棚裡的是吃集體伙的單身漢,不久,工人家屬們也先後來到了這裡。工人們互相幫助,又挨著每個大棚蓋了不少的土坯房,圍繞三十六棚形成了總工廠中國工人住宅區。後來,人們又把總工廠稱為『三十六棚大廠』。

  根據文獻記載,三十六棚工人住宅區的情況是:『華工有眷者使住於三十六棚,周圍地面南北長三十五丈,東西長一百六十五丈。內住攜眷工人及附居者八百餘戶,且在窪地,土屋矮窄,竇門斗室,無院無街,密如蜂房。一戶住數家,一屋住數姓。空氣不通,遇火水車難近,當雨有倒塌之懮。每臨秋夏之間,滯水腐臭,百病叢生。』當時在工人中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三十六棚是冷寒宮,窮人過冬要人命,長夜沒火難取暖,跺腳取暖到天明。』

  『三十六棚』是沙俄統治時期哈爾濱的一個貧民窟,也是沙俄奴役和剝削中國工人的歷史見證。

  『老車輛新軌道』·文化篇

  6月9日是哈軌道交通裝備公司(原哈爾濱車輛廠)建廠110周年華誕,為展示公司新廠建設以來取得的優異成績,弘揚公司勞模無私奉獻精神,激勵廣大員工立足崗位多做貢獻,日前公司舉辦了『勞動者之歌』巡回演講,在職工中引起強烈反響。

  此次活動從3月份開始籌備,根據公司2007年度九位標兵的事跡,認真組織講稿,深入一線進行巡回演講。在演講現場,演講員飽含深情講述勞模事跡,勞模們無私奉獻的精神感染了每一位聽眾,博得員工們的陣陣掌聲。

  據悉,此次巡回演講活動是哈軌道裝備公司迎接建廠110周年舉辦的系列活動之一,共進行了六場,近1000名職工觀看了演講。通過此次活動,在公司唱響了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主旋律。勞模的奉獻精神將激勵哈車員工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到生產工作中,發揚勞模精神,踏踏實實乾好工作,為建設和諧企業、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