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東北網5月6日訊 改革開放,實實在在地表現在每一個與百姓息息相關的生活領域。在我省醫療衛生領域,改革,使那時的『白大褂』們有了創新爭先的勁頭,也有了保障他們發揮纔智的物質基礎;開放,使這些站在現代學術前沿,仰望生命科學尖端的人們,更多的看到了我們國家、我們所處的地域,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巨大差距。可以說,我省的醫療技術是改革開放之後步子邁得大邁得踏實的領域,它的變化是讓人看得見摸得著的。
心髒移植,是一項從基礎學科到臨床學科全面提高、全面協作纔能完成的系統工程,它體現一個地方的綜合醫療技術水平。作為一個高技術含量的醫療行為,它足可以代言我省改革開放之後所取得的醫療成就。因為,有事實表明,龍江的『換心人』心髒每一次跳動,都在刷新一項亞洲紀錄。
在我省,有一個心髒移植術後存活良好的群體,他們的生存時間之長,生命質量之好,生活的故事之多彩有趣,足可以證明,我省的心髒移植技術已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4月26日,50歲的楊玉民快快樂樂地過了他自己16歲的『生日』。他的生日慶典來賓中,66歲的老人說自己只有8歲,45歲的漢子驕傲地報出15歲的年齡,29歲的小伙笑稱自己僅僅4個月大——在黑龍江,在哈爾濱醫大二院,多年來形成了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共同的名字叫『換心人』。他們所說的『生日』准確地說應該是再生日,他們特殊的生命旅途中,因為接受了高超的心髒移植技術,獲得了重新上路的可能,他們的年齡有了重新計算的日歷。
百人大戰,『換心人』悄然誕生
1992年的4月26日,是個星期天。這個日子,對於兩位當時都身處哈醫大二院心外科、當年都是34歲的一醫一患來說,記憶截然不同。
作為患者,楊玉民那天的心情很悲壯,決定要把自打生下來就長在自己胸腔裡的那顆心換掉,著實有些緊張,有些好奇,更有賭一把的勁頭。那時,這個醫院裡還沒有誰做過這個冒險的『換心』術,經過醫生的講解勸導,楊玉民決定豁出去。因患晚期擴張性心肌病,他那顆比正常大三倍的心髒已經讓他生不如死,試試換顆心,也許能像個好人一樣活著。魯莽的性格此時幫了他下決心的大忙。
作為醫生,蔣樹林那天有些激動,有些興奮。作為一名年輕醫生,雖然跟隨導師趙士傑教授在動物身上也做器官移植實驗,縫縫合合無數例,但還沒有親自嘗試過在活生生的人體上做心髒移植。作為醫院為首例心髒移植手術忙碌著的一百多位醫生中的一員,他反復默記著自己負責那部分的工作步驟。
在這場當年的『百人大戰』中,絕對的主角是著名的心外科專家夏求明教授,他是我省這個首例心髒移植手術的主刀。回憶起那天的場景,如今82歲高齡的夏老還用『如臨大敵』一詞來形容。而作為當時攻堅戰的總指揮,當時的哈醫大二院院長單世光將那個手術叫做『絕對突破』。
那天早四五點鍾,楊玉民就被醫護叫起來做術前准備。一切都在別的患者不知情時悄悄進行,紅色大屋頂的住院處大樓,在那個早上有點神秘。全院進入一級『戰備』,心外、心內、手術室、術後監護室、體外循環、心電監測、彩超、同位素……當時醫院心內科的著名教授王璞、關振中以及相關科室醫生護士工作人員100多人分成18個攻關小組。蔣樹林所在的是第六小組,負責『供心保護』,即是將供體心髒取回醫院,並切實保護這顆來之不易的珍貴供體心髒質量安全。
四個多小時的忙碌,1個半小時的手術,1000多針的創面縫合,當一切都過去,醫生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生命的頑強,這其中從弱到強的轉折,是醫學技術創下的奇跡。
可是在夏求明教授的記憶中,當時的他們,沒有欣喜萬分的歡呼場景,因為,手術成功不是這個醫療過程的最終目的,心髒移植成功的標准要看術後患者的存活時間,那是一個漫長的等待和觀察過程。因此,這個如今看來可以稱作完美的我省首例同種異體原位心髒移植手術,在當時是靜悄悄地結束的。
奇跡迭出,昔日重患高調重生
自從大著膽子換掉了折磨自己多年的心髒,楊玉民就別無選擇的成了新聞人物,這位曾在哈爾濱郊區做屠戶的農民,緊接著又不斷有新聞爆料:術後兩年後妻子懷孕生女,術後7年時遭遇車禍,術後15年安然度過……
這一當時的醫學奇跡,不但省內媒體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也在國內各大媒體引起了轟動。
新華社駐黑龍江分社的資深記者周確記得,在楊玉民心髒移植術後兩年,楊玉民妻子懷孕生女,去楊家采訪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是醫院提供的一間小房,老楊依然操持著賣肉的老本行,朴實而爽快;妻子賢惠能乾,剛出生的女兒叫楊揚。在周確厚厚的剪報本上,記者看到了1994年的《沈陽晚報》、《信息日報》、《新聞導報》對楊玉民的采訪,圖文並茂地報道了這一器官移植後的奇跡。
《健康報》駐黑龍江記者站的衣曉峰,更是『咬』住這個新聞不放,跟蹤報道了16年。在他提供給本報記者的一份健康報1994年的《記者通訊》上,有他采訪這一重大醫療事件的前後經過。他不但關注了『楊玉民安然度過術後一年』、『多學科保駕護航換心人安度500天』,還刊發了對夏求明教授的專訪,並用文字塑造了一組組為這個尖端醫療科技奉獻的白衣天使的群像。衣曉峰清晰地記得,有關換心人的報道,讓他摘得了第三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的榮譽,還獲得了第八屆全國衛生好新聞一等獎。這是醫學奇跡給予新聞記者的機會。
在國內各大新聞媒體的關注中,我省的器官移植、特別是心髒移植一路高歌,紛紛引來國內許多醫療業界人士的造訪取經。
哈醫大二院做的第二例心髒移植患者是一名中學教師於文峰,來自尚志帽兒山中學。2008年他也成功邁進術後第15個年頭。他曾經在術後10個月時,就同醫生去北京參加有關器官移植的學術會議,那次他在醫生擔懮的目光中登上了長城,檢驗了那顆剛剛屬於他的新心髒。2004年,他和另外一名在58歲時做了心髒移植手術的楊孟勇一起,到武漢參加了全國第一屆器官移植者運動會,在運動會上,他們參加了100米、800米、鉛球項目,楊孟勇還參加了乒乓球比賽。
15年前,記者曾隨術後回家的於文峰去他所任教的帽兒山中學,近日再次見面,他像和老友見面一樣談笑風生。他說,當年他患上的擴張性心肌病,讓他多次在死亡邊緣上掙紮,在等待供體的那些日子,他躺在床上連睜眼的力氣都沒有,每隔20分鍾家人就得叫他一次,怕他就那樣長睡不醒。術後很長時間,盡管移植的心髒沒有什麼異樣,但他都不敢多說話,多做事,怕把這顆寶貝心髒累掉了。現在,他早已不再擔懮自己的『心』事,每天只服用一種藥,其他的都和健康人沒有兩樣。如今,他在帽兒山中學已經完滿地帶完了五屆高三學生,還有一個多月,他的第六屆高三學生即將參加高考。他在學校還承擔一個班的班主任,兩個畢業班的數學課,擔當學年組組長,工作負荷在學校是最高的,但他能勝任。他說,參與社會工作,就是一種證明,是我們通過心髒移植恢復健康的一種體現。這次不尋常的經歷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醫療科技能讓一個人活著有意義,它能讓一個臨死的病人,重新高質量地生活。
走入常規,換心術不再『新聞』
對於剛剛在2007年12月24日接受了心髒移植手術的孫利濱來說,最大的感受就是,同那些過16歲、15歲『生日』的換心前輩來比,他不是那麼被新聞關注了。在醫院裡,他走到哪裡也都引不起任何驚奇。在16年的探索實踐中,哈醫大二院已經成熟地掌握了心髒移植這門從基礎學科到臨床學科全面協作的系統工程。
如果要挖新聞,孫利濱還是佔了兩個『第一』,這位29歲的『換心人』是在去年7月1日國家出臺並實施《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後,嚴格按報請批准程序進行的第一例,也是『器官移植准入規定』頒布後,哈醫大二院作為被國家衛生部審核確定為我省惟一一家可以做心、肺、腎器官移植的醫院,所進行的第一例器官移植術。
選擇在西方的『平安夜』那個日子做手術,不知是否是醫院的有意為之。只是,那天作為孫利濱的主刀醫生,我省惟一一位被准入可以實施心髒移植手術的蔣樹林教授心情同16年前大不一樣。當年百人大戰,如今只十人小組而已。已經是醫院心外科主任的他,已經將他的學術成就寫進了他的專著《現代心髒移植學》,多次做此手術的經驗已讓他游刃有餘。只是,在本次心髒移植手術上他力求『創新』,采用雙腔心髒移植法,突破了以往術式的禁錮,避免了傳統方法帶來的二尖瓣、三尖瓣關閉不全、不易止血、操作復雜等情況,贏得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吻合過程。縮短供心缺血過程,配合新式心肌保護液,盡最大可能延長了供心存活時間。這次手術也是哈醫大二院首次對『肥厚性心肌病』患者進行心髒移植手術,擴大了移植適應范圍。至此,在我省,心髒移植術涵蓋了心肌病晚期、冠心病晚期、瓣膜病、復雜先心病等所有心髒疾病,推動了該項技術的新進發展。
16年來,我省已開展近40餘例心髒移植手術,心髒移植技術已達國際水平,最長存活時間已達16年,為國內第一。手術最大年齡為58歲、最小年齡為13歲。國內存活十年以上的心髒移植患者共四位,其中三位在我省,心髒移植已成常規手術。
回望我省醫療成就的巨大變化,原省衛生廳副廳長李金亭深有感觸。1992年年初,當哈醫大二院申請進行心髒移植手術時,當時的衛生廳還沒有這方面的管理經驗,國家也沒有相關的標准和規定,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廳領導對這一項醫療高技術的挑戰給予大力的支持。如今,在我省,哈醫大一院姜洪池教授領導下開展的肝脾移植等項技術,也都十分成熟,僅僅是十幾年的時間,我們這個邊疆省份在醫療高科技上絲毫沒有遜色於國內經濟實力雄厚的省市,這應歸功於開放給我們帶來的開闊的視野,能與世界先進技術領域同步呼吸的機遇。
全院進入一級『戰備』,心外、心內、手術室、術後監護室、體外循環、心電監測、彩超、同位素……100多人分成18個攻關小組
第二例心髒移植患者於文峰,在術後10個月時,在醫生擔懮的目光中登上了長城,檢驗了那顆剛剛屬於他的新心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