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東北網5月6日訊 近兩年,黑龍江省開展了援建農家書屋的活動,大量的實用書籍送到農村,多數農家書屋開辦得有聲有色,農民通過閱讀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掌握了致富技能。然而,記者最近對哈市周邊郊區一些農村的農家書屋進行走訪,發現個別農家書屋早已名不副實。
農家書屋,只剩一塊牌子
哈爾濱市道裡區某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於2007年開展捐書活動,捐贈的書籍被送往太平鎮立功村村民李秀英家中設立的農家書屋。近日記者來到這裡了解情況。
進入村子,記者向一位農民詢問農家書屋的位置,該農民回答說:『從來沒聽說村裡有什麼書屋呀。』記者一路打聽,來到李秀英家,從外面根本看不出這是個書屋。記者敲門後一位50多歲的婦女迎了出來,她就是李秀英。記者提出想看看書屋的情況,李大姐面露難色:『書都讓村民拿走了,一本也不剩了。』李秀英說:『書剛送來的時候,村民們排著隊看書,沒幾天的工夫,書就全被取走了。』接著她拿出了一個寫有『農家書屋』字樣的牌匾,對記者說:『現在就剩下塊牌子了。』對於書屋的建設,李秀英談出了自己的想法:書屋應該由村委會闢出房間並派專人負責,雖然是免費閱讀也應該建立嚴格的借閱程序,否則僅靠她一個農民來管理,確實很難。
看一本書,要經兩道鎖
2007年,哈爾濱市道外區團結鎮聯勝村建成了該區的第一個農家書屋,面積20多平方米,裡面藏書千餘冊,其中有名著、兒童讀物、農業科普等書籍。近日記者來到聯勝村,向村民打聽農家書屋,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在村委會門口,兩位正在賣菜的村民為記者指點方向:『你到村委會去問問,他們也許能知道書屋的位置。』在村委會二樓走廊盡頭,一個房間門牌上寫著『農家書屋』的字樣。記者欲進屋探訪,可是大門緊鎖,於是記者向鄰屋辦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員打聽,該工作人員說,開門得經村委會主任的允許。記者被領到村委會主任的辦公室,表明來意後,村委會主任先是以存書情況沒有變化、沒有農民看書為由,不願打開書屋的門。後來在記者一再要求下同意開門,並說,這兩天樓下正在裝修,一些桌椅等物品暫時放在書屋裡。
書屋的門被打開後,記者跨過門口堆放的雜物,走進房間。裡面空間不大,但設施一應俱全,桌椅、書櫃還有電腦,但上面都布滿灰塵,可見已閑置多時。記者發現,書櫃的玻璃門上了鎖,工作人員找了半天也沒找到鑰匙。透過玻璃門可以看到,書櫃裡的許多書籍都是嶄新的,有的甚至還沒有開封。
看一本書要經過兩道鎖,難怪沒有農民來看書了。
好事要辦好,管理要跟上
在道裡區新發鎮二場村村委會,記者向一樓的工作人員打聽農家書屋的情況,該工作人員說,書屋在二樓,可記者在二樓找了一圈也沒看到書屋的影子。在村工業辦公室內,工作人員說,以前村委會裡設有農民科普書屋,可是自從去年建了新樓,書屋就暫時關閉了,近千冊書都被塞進了麻袋。
農村書屋是為農民答疑解惑、傳播農業實用科技、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的場所,可是由於種種原因,這些費了許多周折建起的書屋卻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建國村村民莊文華家裡種了兩畝李子樹,他對記者說,他想增加一些果樹品種,將果園進一步做大,可是苦於沒有技術,經常要到市裡的書店購買相關的書籍,既費錢又費事,如果村裡有個科技書屋,真可以解決不少的問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農民對科普書屋需求迫切。
經常赴農村進行科普活動的我省農業專家、東北地理與農業研究所的趙恆田研究員介紹說,大多農村周邊既沒有書店也沒有圖書館,想多讀書、讀好書的確很難。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知識水平相對低下的農民們也非常渴望提高技術、增長知識、開拓眼界,農家書屋可以有效地解決廣大農民『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相關部門發起的籌建農家書屋活動確實是為農民們辦了一件好事,可是這好事卻在一些中間環節被弄得面目全非,僅僅被用來應付檢查、裝點門面。要想真正讓農民得到實惠,就不能只將書往農村一送了之,還要建立一整套科學的管理機制和回訪制度,鄉村要配備專門的管理人員,讓農民看著方便、看得滿意,這樣纔算把好事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