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9日訊 今天出版的《黑龍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全文如下:
農業產業化是傳統農區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區域經濟全面振興的重要依托。抓住了農業產業化,就抓住了經濟發展的關鍵點;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就提昇了經濟發展的加速度;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就增強了工農、城鄉發展的協調性。
近年來,依安縣深入實施產業立縣、工業強縣戰略,大力發展糖薯乳豆鵝等優勢特色產業,有力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稅和縣域經濟發展。多年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實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作為我們依安這樣傳統的農業縣份,要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堅持走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不動搖。
扶強育壯龍頭企業增強農業產業化發展動力
產業要發展,需有龍頭企業帶動;產業要做大,必先做強龍頭企業。我縣立足糖薯乳豆鵝等優勢特色產業的做大做強,加速推進龍頭企業規模擴張、層次提昇、集群發展,著力增強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內在動力。
一是推動瑞雪糖業集群發展。
瑞雪糖業是全國優秀食品工業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06年,企業與河北天露糖業實現強強聯合,當年稅金實現翻番,達到3000多萬元,去年達到4000多萬元。為使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增強對糖產業的牽動能力,我們又引進了世界500強企業英國ABF公司,其下屬的英糖公司投資5億元的年加工甜菜百萬噸技改項目已經開工建設,2012年年加工能力達到150~200萬噸,可創稅1.5億元以上,瑞雪糖業將成為全國最大的甜菜制糖企業。同時,ABF公司總投資5億元以上的年產1萬噸酵母項目和動物飼料加工項目正在論證,投產後年可創稅1億元以上;德國荷馬機械制造公司投資近億元的甜菜、馬鈴薯等生產專用機械制造項目,正在我縣選址建廠,瑞雪糖業即將走上產品多元化、企業集群化、效益最大化發展之路。
二是推動奈倫公司產業昇級。
奈倫公司是我縣引進內蒙古奈倫集團投資2億元興建的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2007年二期工程建成投產後,年加工鮮薯能力達到35萬噸,成為全國同行業加工能力最大的企業,當年上繳稅金1044萬元。
三是推動黃淮公司聯大做強。
引進山東黃淮集團投資1.96億元上馬日處理1200噸大豆食品工程項目。
四是推動搖籃乳業規模擴張。
搖籃乳業是國內同行業中產品附加值最高企業,2007年實現稅金2000萬元,同比翻一番。去年我們又引導企業新上日加工鮮奶200噸生產線,今年9月建成投產,日加工鮮奶能力將達到300噸,可實現稅金2500萬元以上。
五是推動天鵝公司快速壯大。
我們於2007年引進全國鴨舌大王溫州初旭食品公司整體收購並重新啟動天鵝公司,改造原有兩條屠宰生產線,新上一條屠宰生產線,當年建成投產,加工鵝鴨24萬只;目前正在扶助企業籌建羽絨和熟食加工等生產線,爭取年內將加工鵝鴨能力提高到300萬只、2010年達到500萬只、2012年達到800萬只,達到年創稅2000萬元以上目標,成為中國最大鵝鴨加工企業。在此基礎上,我們通過招商引資、全民創業等途徑,加速培育壯大其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做大產業群、提昇牽動力。
加強基地建設夯實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
基地建設是產業化發展的基礎,是產業鏈條中至為關鍵的一環。我們積極探索基地建設的新途徑,全力抓好產業基地建設。
一是實行四區輪作,建設規模經營基地。
規劃並啟動了以四區輪作為突破口的百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引導群眾圍繞企業原料需求,大力發展甜菜、馬鈴薯、大豆、玉米等作物,進行歸方連片規模種植,在同一地塊上四年輪作一次,在整個縣內的各個區域進行科學輪作。目前,全縣已落實甜菜面積30萬畝,馬鈴薯和大豆各60萬畝,玉米120萬畝。
二是加強基礎建設,提昇基地建設標准。
在農田水利建設上。重點是打好機電井,發展噴灌、微灌、滴灌,解決好旱作農業區的抗旱問題。縣財政計劃從今年起,每年投入3000萬元,用於打大型機電井和配備節水灌溉設備。在農業機械裝備上,重點購進大型配套農業機械,提高農機作業率和作業水平。今年將新購置100馬力以上大型農業機械85臺套,新組建農機合作社20個;爭取到扶貧大型農業機械30臺,甜菜播種機械20臺,馬鈴薯播種機械15臺;引進英糖公司價值7500萬元的6臺播種機、32臺收獲整地機械,引導奈倫公司購進了17臺播種機、7臺收獲機。在科技推廣應用上,由縣政府出資,積極建設科技園區、高產攻關示范田,重點推廣甜菜小壟機播、馬鈴薯大壟栽培、玉米通透密植栽培、大豆小壟雙行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種子醒芽包衣等先進技術,提高科學種田水平,引領基地健康發展。
三是結牢利益紐帶,促進農企互利雙贏。
引導農企雙方發展訂單生產,實行保護價收購,並隨行就市調整價格,進行誠信守法經營,實現雙方互惠共贏;積極發揮中介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用市場化手段調節農企關系,平衡雙方利益;引導龍頭企業對規模經營大戶提供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扶持,激勵農戶發展四區輪作、建設產業基地。同時,通過協調奶牛貸款、發放奶牛意外死亡補貼、強化防疫滅病等措施,加大對奶牛、鵝鴨等養殖的扶持服務力度,著力建好畜禽養殖基地,今年全縣奶牛飼養量可達到2萬頭,鵝鴨飼養量可達300萬只。
完善推進機制保障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
發展農業產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重點在完善機制上下功夫。
一是建立合力推進機制。
成立農業產業化辦公室,打破過去各部門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工作格局,形成橫向覆蓋產業各環節、縱向延伸產業全鏈條的工作機制;積極構建以縣領導、部門、鄉、村『四位一體』的推進機制,做到包產業、包企業、包項目、包基地,一包到底;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對涉及多條戰線和幾個部門的產業化工作進行定期研究、分段總結、隨時檢查,全力推進產業發展。
二是完善考評獎懲機制。
把產業化發展的各項工作目標和具體任務,納入全縣總體工作目標考評體系,進行嚴格考評,實行重獎嚴罰;實行龍頭企業上繳稅金地方留成部分與鄉鎮分成,對產業基地建設成效突出的鄉村給予重獎,激勵各級乾部圍繞產業發展謀劃思路、推進工作。
三是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在加大自身投入的基礎上,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和項目,對企業發展、項目建設和基地建設給予支持,每年必保在2億元以上。同時,經積極爭取,我縣被國家開行和農發行確定為全國十個、全省唯一的聯合創建新農村建設示范縣,成為全省唯一的節水灌溉試點縣,成為全省現代農業農機裝備試點縣,並爭取到460萬元農機單機購機補貼、 630萬元標准良田項目和400萬元糖料基地建設項目,產業基地建設的資金得到有力保障。
(作者系依安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