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
進入視頻直播>>>>

【訪談文字】
主持人:近期我國部分地區手足口病病例數不斷上昇,特別是出現了一些臨床危重型和死亡病例,嚴重影響著嬰幼兒、兒童和小學生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黑龍江省目前沒有發現EV71病毒,但其他類型手足口病病毒感染發病人數比往年明顯增多。引起了市民的極大關注。
我們今天請來了哈醫大二院兒科副主任任立宏教授,請她來談談有關腸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及手足口病的常識及如何進行預防。
主持人:什麼是腸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
任教授:腸道病毒EV71是人腸道病毒的一種,簡稱為EV71,常引起兒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峽炎,重癥患兒可出現為肺水腫、腦炎等,統稱為腸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
主持人:腸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和手足口病是不是一回事呢?
任教授:它們兩個是不可混淆的概念。
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是由人腸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的疾病的總稱,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手足口病,部分EV71感染患兒表現為?疹性咽峽炎,重癥患者出現病毒性腦炎、病毒性腦脊髓膜炎、肺水腫、肺出血等。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臨床癥候群,具有臨床表現多樣的特點,多數病例臨床表現較輕,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疹為主要特征。少數病例出現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引起腦炎、心肌炎、肺水腫、弛緩性麻痺等癥狀,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導致死亡。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包括柯薩奇病毒A組、腸道病毒71型等。
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主要表現為手足口病,但也可表現為其他疾病,手足口病可以由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起,也可以由柯薩奇病毒A組等其他腸道病毒感染引起,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並不是一對一的關系。但根據國內外資料,與其他腸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相比,由腸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疾病發生重癥感染的比例較大,病死率也較高,重癥病例病死率可達10%-25%。
由於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臨床表現多樣,臨床上缺乏簡便、快捷的診斷方法,所以腸道病毒EV71型感染的診斷困難。
主持人:哪些人容易患這種疾病?
任教授:三歲以下嬰幼兒多發,成人也可感染。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差,不良個人衛生習慣易發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較輕,可治愈。少數患者可出現腦炎及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衰竭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發病特點:年齡段普遍偏小,最大的患者11歲,最小的纔1歲左右,其中2—3歲的居多;其次,發病地區分散,且主要在農村地區。
這種病什麼季節最容易發生?
該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常見於4?9月份。
主持人:該病通過什麼途徑傳播?
任教授:1.人群密切接觸是重要的傳播方式,兒童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故與生病的患兒近距離接觸可造成感染。
3.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發生感染。
主持人:這種病開始有哪些表現?
任教授:患兒感染腸道病毒EV71後,多以發熱起病,一般為38℃左右。
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有的孩子可能有惡心、嘔吐等反應。
發熱1?2天後開始出現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現,或出現口腔粘膜?疹。
有的患兒不發熱,只表現為手、足、臀部皮疹或?疹性咽峽炎,病情較輕。大多數患兒在一周以內體溫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復。
如果孩子出現發熱、有皮疹等癥狀,家長該怎麼辦?
發現孩子發燒、有皮疹等癥狀,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孩子患病後應暫停去幼兒園和學校,避免傳染給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據醫生建議,決定是否留院觀察或住院治療。
患兒的家庭應使用肥皂、消毒液對日常用品、玩具、尿布進行消毒,對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兒糞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劑或漂白粉消毒;將衣被陽光曝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
主持人:家庭如何預防這種病?
任教授:春夏是腸道病毒感染容易發生的季節,要講究環境、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飯前便後洗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盡量不要帶嬰幼兒去人群密集場所。哺乳的母親要勤洗澡、勤換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頭。
主持人:幼兒園、托兒所、小學如何預防這種病?
任教授:托幼機構等兒童集體生活、學習的場所,要做好晨間體檢,發現有發熱、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長帶小孩去醫院就診,同時報告相關部門。患兒應在家中休息,不宜繼續上學。
發現有發熱、皮疹的孩子後,要立即對玩具、被褥、桌椅等進行消毒;同時做好食堂、衛生間、教室等的消毒處理。保持教室和寢室等活動場所通風換氣。
發現保育員、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有發熱伴皮疹的,應立即暫停工作。
小學要做好每日晨間體檢。發現有發熱、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長帶去醫院就診,同時報告相關部門。患病學生不應繼續上學,要在家中休息。
學校老師發現有發熱、皮疹的學生後,要立即對被褥、桌椅、體育器材等進行消毒;同時做好教室、寢室、食堂、廁所等消毒處理。保持教室和寢室等活動場所通風換氣。
主持人:為什麼孩子更易感染這種病毒?
任教授:腸道病毒EV71感染主要通過唾液、?疹液、糞便污染的物品密切接觸傳播,兒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5歲以下兒童多發,環境衛生差、個人衛生習慣不良誘導病發,常引起兒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峽炎,重癥患兒可出現肺水腫、腦炎等,大部分病例病情較輕,可治愈。每千名患者中可能出現一名重癥患者,少數患者會出現心肌炎、無菌性腦膜炎和肺水腫等並發癥,嚴重時危及生命。
主持人:預防控制措施的關鍵是什麼
任教授: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感染的關鍵。
主持人:個人預防措施有哪些?
任教授:
1. 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2. 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物;
3.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 兒童出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癥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主持人:正確的洗手方法是什麼?
正確的洗手方法是個人良好衛生習慣重要內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腸道病毒的傳播。在與患者接觸後,觸摸眼、口、鼻前,打噴嚏或咳嗽後,如廁後,帶口罩前及摘口罩後,接觸公共設施如扶手、門柄、電梯按鈕、公共電話後、從外面回家後等均應及時洗手。推薦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濕、搓、衝、捧、擦。
濕就是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擦上肥皂或洗手液;搓就是手心、手臂、指縫相對搓揉20秒;衝就是用清水把手衝洗乾淨;捧就是用清水將水龍頭衝洗乾淨,再關閉水龍頭;擦就是用乾淨的毛巾/紙巾擦乾或烘乾機烘乾。
謝謝任教授為我們上了一堂如何防治手足口病的科普課,使我們認識到手足口病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也使我們更加堅定了防治這種疾病的信心。
再次感謝任教授!
專家簡介:
![]() |
任立紅,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兒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1982年本科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醫療系,1990年研究生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兒科,2004年博士生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遺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