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2日訊 去年10月,國務院《關於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中,首次提出『對享受奶牛良種補貼改良後的優質後備母牛給予一次性補貼,每頭補助500元』。半年時間過去了,這項政策落實得怎樣?記者就此對全國奶牛養殖第一縣———雙城市進行了采訪,並引發了是『補奶牛還是補牛奶』的思考。
奶牛補貼:奶農盼望及時雨
5月8日,記者向奶牛養殖戶欒樹民了解了『奶牛補貼』情況。欒樹民說,去年鎮裡曾到他家調查過一次,認定他家有七八頭小牛可以享受補貼,可到現在還沒動靜。
欒樹民養了20多年奶牛,效益最好時,一頭牛一個奶期純收入四五千元,是奶牛使他由窮變富。可近幾年,欒樹民眼看著飼料價格上漲,養牛效益下降。他說,三年裡飼料價格翻了一番,而鮮奶價格上漲不大,再加上一些難以預見的因素,養奶牛效益所剩無幾。當聽說國家給補貼後,欒樹民激動了好一陣子,不管多少,國家還想著奶農,心裡熱乎乎的。聽說松花江那面兒的肇源縣已發了補貼,心裡挺著急。
其實,不光是奶農著急,雙城市城鄉相關部門也著急。作為『奶牛補貼』的主管部門,雙城市畜牧局深感責任重大。第一,奶業在雙城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無可替代,奶牛補貼發放是否合理事關重大;第二,由於奶牛養殖、特別是繁育環節缺失檔案管理,加上奶農對政策了解不夠、期望過高,增加了補貼發放的難度。
雙城市畜牧局一位負責人說,國家規定的補貼對象是『享受奶牛良種補貼改良後的優質後備母牛』,具體要求就是對『奶農養殖的在2006年4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經過凍精受孕、改良奶牛所生的後備母牛』。
為此,雙城市要對目前兩歲以下的後備奶牛進行調查並建立檔案,剔除不符合補貼規定的後備母牛。據初步測算,雙城市現有可享受補貼的後備奶牛8.4萬多頭,有關部門已開始對後備母牛進行鑒定建檔。
以奶定補:雙城最具特殊性
『奶牛補貼』,目的是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補的卻是後備母牛,這讓欒樹民等許多奶農覺得不解渴,在當前飼料價格水平下,僅後備母牛得到補貼不能解決太大問題。他們認為,奶牛補貼應該像糧食補貼一樣覆蓋全部奶牛,不能虧待正在『產奶的奶牛』。
按當前的補貼規定,只有在當地出生的後備母牛能得到補貼,外購的就不能得補貼。奶農們無法理解:『同是後備牛但待遇卻為啥不同?』他們甚至擔心,這種獎勵制度,還會進一步加劇在奶牛品種繁育改良上的部門壟斷。
雙城市一位奶牛協會負責人認為,由於雙城市奶牛養殖長期缺失檔案管理,要在短時間內對10餘萬頭後備母牛進行鑒別,無論如何也難以做到絲毫不差。其實就雙城而言,奶牛補貼過程完全可以大大簡化,即『補奶不補牛』。
這位負責人說,雙城奶農鮮奶基本上全部銷售到雙城雀巢公司,公司的結算憑證完全可以作為奶牛補貼的依據。政府可以按奶農售奶量(甚至奶資)進行補貼,誰銷售的鮮奶多、質量好,誰獲得的補貼就多,在這裡比的是奶農對奶業發展所作出貢獻的大小。通過這種獎勵政策,引導奶農去自覺改良奶牛品種、擴大生產規模、提高飼養水平和產奶率。
雙城市有關部門負責人也認為,『補奶』是個可以探討、需要向上爭取的好辦法。但當前的『頭等大事』,必須一絲不苟地依照國家現行奶牛補貼政策,盡早兌現奶牛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