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2日訊 黑龍江省年產糧食700億斤。據省農科院科研人員介紹,目前,黑龍江省在選育小麥、水稻、大豆等農作物優良品種的過程中廣泛采用了生物技術手段。
如果將『一把尺,一杆秤』的傳統育種模式比喻為『步槍』,應用生物技術手段的現代育種模式就是『導彈』。運用生物技術,不僅可以發掘新的抗病基因,同時可以選育出優質、高產新品種,而且可以大大縮短育種周期,加快優良品種的更新換代。
更為懸殊的是,對於很多農作物,科研人員要選取其抗病基因需要一兩年,而通過生物手段,只需要一兩天。生物技術使傳統育種中一些難以突破的瓶頸迎刃而解。以前選擇具有抗病基因的種子時,要將種子種在地裡,科研人員千方百計創造發病條件,等到秋天,測產量,篩選良種。若當年不具備發病條件,例如篩選抗旱品種,當年沒發生乾旱,就沒法選了,得留一年種子來年再試。而要選育出穩定的良種,則要花費更長時間。現在用分子標記方法輔助育種,不用試種,就可以看出種子是否具有抗病基因。以往育成一個新品種需要10年左右,采用生物手段,可以比常規育種節省3~5年。
目前,黑龍江省運用生物技術手段已經選育出一批高產、優質、抗逆抗病性強的新品種。僅小麥品種,省農科院就培育出了龍輻麥8號、10號、16號,分別成為當時的主栽品種。其中,龍輻麥8號是省農科院最早運用生物技術育成的品種。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王廣金介紹,根腐病和抗赤霉病是影響黑龍江省小麥產量的兩種主要病害,而且這兩種病都是由多基因控制,抗病資源很少。通過γ射線輻射處理,讓種子產生誘變,對抗病細胞進行篩選,在保持原來品種的高產和品質的基礎上,提高抗根腐病的能力。該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到700萬畝。隨後,研究所再次運用離體誘變和細胞篩選相結合的方法,選育出抗赤霉病的龍輻麥10號。該品種獲得全國第二屆農博會銀獎,並被評為國家級優質面包麥,審定當年就推廣了104萬畝。研究所又采用『體細胞無性系變異』方法定向篩選同時抗根腐病和赤霉病的龍輻麥16號,2006年省農墾總局大面積測產,980畝地平均畝產達到978.5斤。
在水稻方面,省農科院佳木斯所采用生物手段選育出龍粳14號、龍粳16號等水稻新品種,推廣後給農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玉米的單倍體誘導技術,目前處於研究階段,經濟效益將更為廣闊。
目前,生物技術手段已在黑龍江省小麥、水稻、大豆等農作物優良品種的選育過程中廣泛應用。不僅如此,黑龍江省還擁有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活化劑、生物飼料添加劑等研制開發能力。其中,大豆包衣型表面活化劑、高效活性葉面肥、生物型種子處理劑、豆科植物根瘤菌劑等系列新產品,累計推廣面積達2600萬畝。生物技術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促進了黑龍江省農業的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