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3日訊 今天出版的《黑龍江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1977年4月10日,尚未復出的鄧小平同志就致信黨中央,明確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同年7月19日,在同教育部負責同志的談話中,他第一次公開提出『思想解放』的口號;1978年6月2日,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他正式發出『使我們的思想來個大解放』的號召。從那時起,中國開始了不斷解放思想的偉大歷程,而『解放思想』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精神動力。
解放思想不是要丟棄傳統。解放思想並不是懷疑一切,否定一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我們所要摒棄的只是那些違背客觀規律、與現實不相符合的教條。優秀的傳統是經過歷史實踐檢驗的精神財富,是理論創新的根據和基礎。在我們面前有兩個必須正確對待的傳統,一個是馬克思主義的傳統,一個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堅持中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鍵在於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能混淆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和資本主義價值體系,不能認同以私有制為主體、推行議會民主和多黨制的所謂『民主社會主義』。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重申『堅持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這就是說,解放思想是在基本路線的指導下進行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不渝地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不容肢解。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發展的核心,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而堅持兩個基本點,則是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體制,是從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方面為改革提供保證和動力。
我們並不一般地否定普世價值。馬克思多次談到過人的『類本性』,由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背景和基礎的共同性,無論從生物進化的角度還是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人類面對的基本問題有許多是共同的。因此在發展道路的探尋和發展模式的建構方面,有許多是可以相互借鑒的。如果我們不承認普世價值的存在,就堵塞了走向世界的通道。黨的十七大報告就吸納了許多普世價值,如人文關懷、人格尊嚴、生態文明、財產性收入等等。但是,肯定普世價值並不等於接受西方的核心價值觀念,在這方面,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有人認為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是我們融入世界的障礙,甚至去附和某些對社會主義懷有敵意的西方政客的言論,鼓吹走『第三條道路』,這是對社會主義失去信心的表現。社會主義代表歷史發展的方向,從根本上說,社會主義終將成為人類共同的選擇。的確,當前是社會主義運動的低潮時期,但正是因為堅持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中國纔創造了人類歷史的奇跡。中國走向世界靠的恰恰是社會主義。在涉及核心價值觀念的大是大非面前,決不能軟下來,否則就會喪失基本立足點而垮下來,前蘇聯解體的教訓可謂殷鑒不遠,不可不戒。鄧小平警告說:『要維護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們絕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勁頭越大。並不因為你軟了人家就對你好一點,反倒是你軟了人家看不起你。』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立足於中國國情,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果,其中就包括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解放思想不是離開民族文化的發展軌道,更不是盲目照搬西方的一切。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傳統的原則是『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文化擁有鮮明的民族性,在宇宙觀、人生觀和方法論上,有其獨到的精神領悟,建構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民胞物與』、『和諧共生』、『厚德載物』等理念,與西方工業主義的工具理性、技治主義恰成鮮明的對照,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寶貴思想資源,應當大力發掘和弘揚。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 孫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