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5日訊 題:我省農業生態建設的一面旗幟--關於拜泉縣持之以恆大搞植樹造林的調查
拜泉縣位於我省西部,地處丘陵漫崗區,歷史上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改革開放以來,幾屆縣委、縣政府一以貫之地組織全縣人民植樹造林,治坡治溝,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23萬畝,森林覆蓋率由植樹造林前的3.7%提高到22.7%。該縣相繼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水土保持先進縣、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原縣委書記王樹清曾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頒發的第三屆地球獎。
三十年來特別是近年來,拜泉縣堅持大搞植樹造林,獲得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與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相比,坡耕地泥沙流失量減少89%,土壤徑流減少78%,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5%;風速降低58%,空氣濕度提高10~14%,連續18年未發生風剝地,形成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的小氣候。全縣糧食畝產由1980年的90公斤提高到現在的300多公斤,主要得益於林帶庇護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全縣活立木蓄積量549萬立方米,估算價值54億元,每年可采伐林木10餘萬立方米,輪伐柳樹薪柴40萬層積立方米,實現產值9000多萬元,縣裡可收取木材加工銷售稅和育林基金2000多萬元,相當於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1/4,林業成為立縣產業。今年,依托林木資源招商引進的飛雪木業投資1.9億元,主要生產密度板、復合板、細木工板,可對樹木全部吃乾榨淨,年可實現利稅4500萬元。拜泉縣大搞植樹造林,不僅改善了生存條件和生態環境,而且建設了富民富縣的『綠色銀行』,同時也培育了艱苦奮斗的寶貴精神和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意識。
一、堅持把統一思想作為大搞植樹造林的基本前提
拜泉歷史上曾經林茂糧豐。但隨著人口增加,掠奪經營、毀林毀草開荒加劇,乾旱、風沙、洪澇、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日益嚴重,糧食畝產只有一、二百斤,人均收入不足百元。面對大地殘破、人民群眾生活貧困的狀況,拜泉縣委把植樹造林、重整河山當作發展農業的根本措施,把統一乾部群眾的思想認識作為大搞植樹造林的啟動點和突破口。1998年,縣委一班人總結20年植樹造林的實踐經驗,進一步明確提出實施『林業立縣,全面發展生態農業』的戰略。他們使乾部群眾看到,照這樣下去,拜泉終有無地可耕的一天。他們用算賬對比啟發教育乾部,用典型示范引導乾部群眾。2006年4月,該縣確立了『打造林業基地,培育林業主導產業,構建生態拜泉,全面實施生態立縣』的發展思路,制定了『改楊家將(楊樹)為經濟林,用樟子松裝點林網格田,打造下一個五十年人間奇跡』的總體規劃。
二、堅持把政策引導作為擴大植樹造林的持久動力
拜泉縣在用好、用足上級政策的同時,制定符合地方實際的政策,有效解決了樹往哪裡栽、苗從哪裡來、工從哪裡出等難點問題。他們充分利用國家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的政策機遇,打下了營造農防林、護路林、護村林的基礎;爭取了一批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闢建了182個生態區;利用退耕還林政策,對坡度超過15度的耕地和不適宜耕種的3萬畝地塊,全部退耕還了林。為解決造林用地不足問題,他們在土地二輪承包時,將楊樹農防林帶兩側25米、落葉松林帶兩側10米范圍內的土地作為造林預留地。對近幾年在造林過程中涉及佔用耕地的,有的對照『三北防護林工程』規劃圖『收復失地』,有的重新拉尺測算壟長『清回佔地』,有的用機動地補償『調劑用地』,從而保證了造林用地需要。為充分調動基層和農民群眾植樹造林的積極性,縣裡制定了村集體誰造林誰擁有林木產權、收益歸誰的政策。為鼓勵農民治理荒坡、荒溝,堅持誰承包、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的政策,合同期限為30~50年,對農民貸款一律低息,對治理後的荒坡荒溝種果樹、種水稻和發展養殖業、加工業的農戶,在稅費上給予減免。在建立苗源基地上,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鼓勵引導鄉村、企事業單位及群眾興辦苗圃,達到鄉鄉建苗圃、村村有苗源,不僅滿足了本縣苗木需求,還成為北方苗木生產和集散的重要基地。近三年,縣財政在比較拮據的情況下,還拿出184萬元扶持鄉村新建苗圃1.2萬畝,培育苗木7000萬株,使全縣苗圃面積達3.5萬畝,苗木達1.2億株。鄉村集體造林所需購買苗木的資金,則全部由縣財政從育林基金中解決,僅近三年縣財政就投資1100萬元。在組織農民投勞上,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在征得多數群眾同意的情況下,依照程序和法規運作。據不完全統計,三十年來,全縣乾部群眾共投工投勞2.54億個。他們堅持『以造林造福於人民』的理念,全縣成過熟林206萬立方米,按每立方米500元計算,總價值10億元,全縣186個村,去掉總債務4億元,相當於每個村存款300萬元以上,每個村集體每年林木采伐收益50多萬元。近兩年,拜泉縣群眾植樹造林積極性更加高漲,2007年和2008年分別造林2.5萬畝和3.5萬畝,年均增長24.5%。
三、堅持把依靠科技作為確保植樹造林成活的重要支橕
拜泉縣大力推進科技興林。他們聘請20多位專家為科技顧問,幫助縣裡研究制定了生態建設規劃,並指導科學造林。在進行大面積春季造林的同時,他們打破常規,探索不同季節造林的新方法、新舉措,變一季造林為常年造林。他們創造的楊樹林帶冬季『伐根造林法』,撫育采伐後長出的萌芽,由於根大、營養充足,生長速度接近重新栽苗的2倍,實現了『零成本』快速造林。他們發明的將衝擊溝削坡綠化、用梯次插柳控制水土流失的方法,用生態法保生態。他們堅持栽樹以成活為標准,確保栽一株活一株、造一片成一片。每年都抽調大批技術人員深入鄉村和造林現場,嚴把栽植、澆水、管理各環節,確保造林質量。為了給春季造林贏得時間,堅持搶前抓早,凡是准備栽樹的地塊,都在上年秋季打出標准的樹床,挖出標准的樹坑。針對十年九春旱的實際,堅持把澆水作為提高樹木成活率的重要環節,創造了用鋼?打眼深度灌水的方法。
四、堅持把嚴格管護作為鞏固植樹造林成果的有力保障
多年來,拜泉縣委、政府嚴格落實領導乾部任期目標責任制,將綠化指標分解到每名乾部,實行一票否決。對新植幼林實行掛牌制度,登記建檔,落實培育管護責任;對成林地塊劃分責任區,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十幾年來,全縣有40個村因生態農業建設不達標被確定為重點治理村,查處了180多起毀林等破壞生態的案件。全縣造林初期曾設護林員3500多人,雖然在稅費改革時撤掉了這支隊伍,但由於林木管護意識已深入民心。新一屆縣委班子組成後,針對無序采伐濫伐的行為,依法廢止無效合同489份,糾正非法轉讓林帶2584條,樹木189萬多棵,挽回經濟損失2億多元。在此基礎上,縣裡成立了林木銷售辦公室,統管木材銷售,凡賣樹一律委托有資質的拍賣公司公開競價出售。
五、堅持把綜合開發作為提高植樹造林效益的戰略舉措
拜泉縣在植樹造林上始終著眼全局,科學謀劃,努力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他們提出了生態農業發展戰略,並依據不同生態類型實行綜合開發,在實踐中形成了坡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林草果畜糧綜合經營等『六種生態農業建設模式』,重點實施了林業生態、產業開發等『十項生態經濟工程』。上昇鄉九龍山流域遵循『林上山、糧下川、梯田埂苕條栽中間,壩內蓄水養魚,壩外開發種稻田』的治理模式,僅兩年就治理流域面積8000畝。由於加大綜合開發力度,增加了生物總量,延伸了產業鏈條,逐步形成了生產要素合理流動、資源優化配置、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良性循環的縣域經濟發展新局面。
拜泉縣在大搞植樹造林、推進生態建設實踐中形成的經驗,歸根到底在於領導重視、持之以恆。大搞植樹造林、全面綠化黑龍江是擺在全省乾部群眾面前一項緊迫而重大的任務,如果各縣(市、區)都能像拜泉縣那樣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正確的政績觀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植樹造林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如果全省上下都能像拜泉人民那樣幾十年始終不渝地苦乾實乾,奮勇拼博,我們建設生態龍江、林更茂、糧更豐的目標就一定會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