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煤城新思路:合理開發有序保護統籌兼顧科學規劃
2008-05-30 14:10:3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忠寶 呂天生 李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30日訊 作為煤炭資源型城市,如何以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建設環境?采訪中,許多業內人士和有關專家提出,在加快采煤沈陷區治理步伐的同時,要對采煤沈陷區域進行有序、合理利用;要統籌規劃,讓煤礦生產和煤城發展更加協調,為資源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A、小區建設要適應城市長遠發展規劃

  雞西最大棚戶區建成最大住宅區

  七臺河沿倭肯河形成老區中的新區

  雞西市沈陷辦副主任張玉海提出,沈陷區治理項目的實施必須與百姓所需、城市發展、社會發展相結合。從受損戶的生產、生活實際需要出發的同時,用發展的眼光綜合考慮問題,統籌規劃,著眼長遠;治理項目中醫院、學校、公建設施緊緊結合社會事業發展趨向,既解決百姓燃眉之急,又造福子孫、造福未來。

  據雞西市規劃設計院院長房志國介紹,雞西市采煤沈陷治理二期工程特別征求了省裡專家意見,規劃設計中充分論證,提出各沈陷區人口盡可能向市區集中,發揮中心區市政基礎設施較為完備和服務功能健全的優勢,進而實現現有設施功能的最大化。在市區最舊、最破的原東山地區建設的東山陽光家園安置新區,新建住宅樓61棟、41萬平方米,安置沈陷居民3684戶,動遷居民1805戶,把從前全市最大的棚戶區建成了全市最大的住宅區。沈陷區居民安置與棚戶區改造一舉兩得。

  雞西市在沈陷區上建起休閑綠地,變廢為寶。記者邵國良攝

  欣源小區選址,七臺河市有關部門也頗費了一番腦筋。如今,新小區與新興區政府所在地相距只有幾百米,既方便政府的行政管理、發展管理、集中管理,同時也是城市新區合理布局的需要——欣源小區將和附近村落連片,沿倭肯河形成老區中的新區,也是全市未來重點發展的區域之一。居民搬離沈陷的采礦區,實現了生活區和生產區的分離,由純粹的產業工人變成了真正的生產生活相輔相成的新市民。

  B、讓煤城『黑洞』恢復生機

  雞西沈陷區廢地變綠化景觀

  七臺河兩千公頃沈陷區成良田

  遷出居民後的沈陷區域,滿目瘡痍。如何恢復其生機,發揮其在礦區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據介紹,近年來,隨著沈陷治理的逐步開展,對這些土地的恢復和有序利用工作逐步開展。在今春七臺河市開展的『十萬綠樹進礦山』活動中,林業、國土資源部門把目光投向七樺路北側視野范圍內的石場及荒山、礦區、井口等,把這些地方都確定為綠化重點。今年以來礦山已完成植樹1萬多株,許多采煤造成破壞的區域得到綠化,生態環境將逐步改善。近年來,這個市已有2000多公頃沈陷區域被改造成良田和綠化區域。在適合區域進行生態項目建設,如這些年在新興區建起的越秀湖公園,就是利用沈陷大坑積水形成的池塘,建成了這處人們休閑、娛樂場所。

  細微之處也可體現雞西沈陷治理從百姓切身利益出發的良苦用心。記者穿行於一期治理工程正陽煤礦一處居民區,幾年前施工中種下的幾百棵楊樹已長到胳膊粗細。一處當年的沈陷區廢棄地,建起兩座蘑菇狀涼亭。『涼亭的地面,正是早前受惠於沈陷治理工程,搬遷到別處的一戶居民家完好的水泥地面。』沈陷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此變廢為寶,顯然耗費了一番心思。

  C、生產與發展立足科學和諧

  雞西現有潛在沈陷區不搞建設

  七臺河居住區和生產區徹底分離

  以煤立市,以企設區,區、礦分散,重生產、輕生活,基礎設施十分薄弱,這是我省各煤城區劃布局的顯著特點。面對采煤沈陷治理的巨大投入,煤城人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再也不能這樣做,再也不能這樣活。有關部門從規劃入手,奏響了沈陷治理和城市發展的和諧音符。

  在將來的城市建設中,如何避免建設與沈陷的矛盾?七臺河市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孟小毅說,七臺河地下煤層屬薄煤層,塌陷周期長,造成的破壞隱性更大,在城建規劃設計中,必須有長遠打算,嚴格按照『建築下面不挖煤,煤礦上面不搞建築』原則,目前新建生活區,集中在城市東部地下無煤或有煤不可開采區域。實現了居住區和生產區分離,既避免了塌陷損失,又減少了居住區污染,同時不影響企業生產。一些配套的水、電、氣、路等設施建設,充分考慮到抗塌陷、抗變形因素進行設計。

  近年雞西市編制城市發展規劃,嚴禁把現有和潛在的沈陷區列為建設用地,讓新建小區和建築永遠告別沈陷區。即將實施的棚戶區改造工程也涉及部分沈陷區居民,為吸納他們入區進城,市區正在積極謀劃和建設物流、工業園區、糧食加工、商業區等項目,做強做大相關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讓來自區、礦的百姓進得來、站得住、留得下。

  D、減輕沈陷災害呼喚科技創新

  十三項抗塌陷技術有待實踐檢驗

  建成全國唯一一個抗變形一條街

  能不能改變生產方式或者通過技術手段,減輕和降低煤炭生產造成的沈陷災害?采訪中記者一直在諸多業內專家那裡尋求答案。

  為解決采煤沈陷這一全國性難題,近年來,七臺河市率先成立了全國首家塌陷與治理研究所,共研究開發了13項抗塌陷技術,並在老區正陽路建設了全國唯一一個抗變形一條街。

  同時,在七臺河市,一些煤礦正采取相應的措施,盡量減少塌陷形成。向陽煤礦等一些礦山,根據自身特點,嘗試一種排矸回填技術,把廢棄的煤矸石回填到采空的巷道內,這種采空區域回填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采煤造成的地面沈陷,又解決了煤矸石污染環境和佔用土地等問題。

  『成績面前,我們必須正視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采訪中,大多數業內人士的觀點趨於一致:目前,我國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手段來真正解決因采煤造成的沈陷災害,現有的一些東西只是在嘗試,有的並沒有經過實踐檢驗。

  對礦山生態環境研究有所專長的七臺河市政協副主席(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紀萬斌說,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沈陷區治理在傳統方法基礎上,要在加大科技創新上多下功夫。具備條件的,可采取矸石反向注入法,減少采空區域塌陷;根據地質條件,在廢棄尾礦中,采取點式支護防塌法,經加工處理,實現抗塌陷。

  雞西市在沈陷區治理過程中,堅持與城市長遠發展規劃相協調,新建設的東山陽光家園安置新區(圖右)原是市區內最大、最破的棚戶區(如圖左)。新區不僅安置了沈陷區居民3684戶,還動遷了棚戶區居民1805戶,可謂一舉兩得。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