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集貿市場購物還習慣使用免費塑料包裝袋。
哈市許多超市提前做好了『限塑』的准備。
多數市民能夠配合『限塑令』,自備包裝袋或手持所購物品。
東北網6月2日訊 1日,哈爾濱理工大學學生對1700名市民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
是否接受『限塑令』
76.5% 願意接受
12% 不願意接受
11.5% 不確定
今後是否使用
47.5% 不再使用
25% 繼續使用
27.5% 不確定
『限塑令』能否改變這樣的景象?有些人持懷疑態度,但更多的人已自覺行動起來。
[背景]106年前,當奧地利科學家馬克斯·舒施尼發明塑料袋時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這次『科技革命運動』會給人類帶來如此大的環保災難。『我們的地球似乎已經變成了「塑料星球」,土地、河流、高山、海洋……塑料袋無所不在。直到有一天,我們都已離去,這些家伙仍然佔據著地球,因為它們是「永生」的。』在塑料袋誕生百年後的今天,人們對這項『偉大』發明給出了『最高』評價———人類最糟糕的發明。
如今,在人們的生活中,塑料袋的身影早已無處不在。由於塑料袋大都是用不可再生降解材料生產的,處理這些白色垃圾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溫焚燒,這兩種辦法都不利於環保。據科學家測試,塑料袋埋在地裡需要200年以上纔能腐爛,並且嚴重污染土壤。而焚燒所產生的有害煙塵和有毒氣體,同樣會造成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國家權威部門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人每天買菜要用掉10億個塑料袋,其他各種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億個以上。在哈爾濱,市民每天從各種渠道免費獲取的塑料袋超過百萬個,這些塑料袋最終都難逃被丟棄的命運,成為『白色污染』。
昨天,隨著『限塑令』全面實施,便有專家推斷:實施塑料袋收費後,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望減少2/3,一次性塑料袋的回收率也將大幅上昇,如此將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白色污染』的危害。
今天,面對沒有過渡期的『限塑令』,許多市民開始嘗試著去改變多年的消費及生活習慣。一場全民的『限塑運動』已拉開序幕。
自帶購物袋逛市場、進超市,把所購物品裝入自己袋中帶回家———通過近幾個月媒體、超市的宣傳,昨天雖然是『限塑令』實施第一天,大部分市民都准備充足,從容面對。但面對『有償』與『無償』使用塑料袋的區分,市民們還是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超市大多市民重拎布袋子
昨早8時30分,記者走進大潤發超市南崗店時,迎面走出來的消費者手裡拎著各種樣式的布袋,偶爾看到有拎塑料袋的,仔細看上面印的字卻是『沃爾瑪』、『家樂福』等字樣,顯然是消費者自帶的塑料袋。在服務臺上,立著免費借用購物袋、購物籃的提示信息牌,上面寫著,1日起對超市會員實行免費借用的服務,兩元壓金可借一個購物袋、20元可借一個購物籃,無論使用多長時間歸還時都把租金退回。但記者看到登記簿上從7時30分開門以來的1個小時內,只有4名消費者借用了購物袋。因為大多數消費者都已自備。
在收銀臺的價格牌上標明了有償使用塑料袋的價格,大的0.3元,小的0.2元。一名30歲左右的女顧客付過款後一邊購買塑料袋一邊說:『早晨我一直想著自己帶袋,但一出門就給忘了。』據收銀員介紹,這家超市每天早晨的顧客特別多,以前早晨一個小時內一個收銀員要使用五六十個塑料袋,但昨天出售的塑料袋不足10個,大部分顧客都已自備。
自備購物袋的市民涵蓋了各個年齡段,但以女性居多。在家樂福大直街店,廣播中不停地播放著不再免費提供塑料袋的提示信息。收銀員介紹,昨天的塑料袋使用量比以前減少60%—70%。記者看到,不僅老年人幾乎都自備了布袋,一些學生也都將所購物品裝到了書包裡,還有一些年輕的女性消費者,背著各種顏色淡雅的無紡布袋。經詢問,這些布袋有自制的,也有購物時贈送的,很多獲贈的布袋折疊起來可以當作零錢包用,每天裝在包裡並不礙事,因而一些消費者表示,以後會每天隨身攜帶。
即使未帶購物袋,一些購買物品不
多的消費者也直接用手拿走。在世紀聯華道裡店,一名沒有拎包的女性消費者買了嬰兒奶粉、飲料等6樣物品,雖然用雙手將其拿走有些吃力,但她沒有購買塑料袋。收銀員介紹,這種現象昨天很常見,只有購物量很大的消費者纔會購買塑料袋,塑料袋的使用量比以前減少六成以上。
塑料袋的價格並非消費者選擇的標准。在各大超市,記者看到,有償使用的塑料袋價格從0.1元至1元不等,每個超市都有兩個以上不同價格的塑料袋可供選擇。很多超市的有償塑料袋都與以往用的不同,上面標有超市LOGO、條形碼、可回收利用標志,還有『使用環保袋,不要隨意丟棄,可回收利用』之類的警示語,外觀上看也比以前使用的更厚更大。大多數收銀員在出售塑料袋時都會提示消費者:『這個塑料袋可以多次使用。』記者發現,很多購買塑料袋的消費者都會選擇所在的超市裡最貴的一種,以便以後可以長時間反復使用。
早市塑料袋仍舊免費提供
與超市『限塑』,六成以上的消費者自覺『拒塑』相比,昨天,我市各大早市、路邊攤床幾乎與『限塑令』實施前毫無二致。
昨早,記者走訪了南崗區三姓街、中興街,道裡區通江街,香坊區亞麻街,道外區南勛街等早市,幾乎每個攤床上都擺著成沓的塑料袋,塑料袋上幾乎都沒有可降解使用的標志,購物的市民可隨便取用。賣海米、饅頭、豆腐腦、豆腐等攤床,仍然都在使用『限塑令』中明確禁止使用的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市民也仍像往常一樣手裡拎著大小不同的塑料袋走出早市。雖然有一些老年人事先准備了三角兜,但看到商販仍免費提供塑料袋,也都改用了塑料袋。提起昨天實施的『限塑令』,一名商販訴苦道,夏天的蔬菜都便宜,0.5元一捆的小白菜要是再加上0.1元的塑料袋錢就沒人買了,因此她事先買了大量的塑料袋留著備用。一名賣豆腐腦的商販也說,現在沒人拿著碗盆來買豆腐腦,不用這種超薄的塑料袋用啥裝豆腐腦?
昨天,記者走訪我市路邊大量水果
攤,都如以往一般免費提供塑料袋,未發現一例有償使用的。
對早市和路邊攤這種做法,記者發現不少市民都接受。一中年市民的觀點比較具有代表性,他說,平時在鐵路邊、在野外看到大量的塑料袋污染環境非常痛心,對於『限塑』他十分支持,因為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參與的環保意識。商家有償提供塑料袋後,即使是從節約生活成本的角度,大家也願意『拒塑』。但居家生活不可回避的問題是,生活垃圾需要用塑料袋裝,從早市買菜帶回來的塑料袋可以留著裝垃圾,在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前,大家還是樂於攢幾個塑料袋裝垃圾。
預包裝袋商家大打擦邊球
按照國家相關部委5月下發的《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管理辦法》規定,商品零售場所應當向消費者有償提供塑料購物袋,但不包括商品零售場所基於衛生及食品安全目的,用於裝盛散裝生鮮食品、熟食、面食等商品的塑料預包裝袋。這就意味著,常吃的雞鴨魚肉及蔬菜都屬於『散裝生鮮食品』,盛裝它們的塑料袋也該屬於『預包裝袋』,理應不再收費。而一些商家也將沒有拎手的塑料袋全部定義為『預包裝袋』,大肆使用,招徠顧客。
記者在各大超市都看到,魚肉、水果、糧食、熟食等都和以往一樣使用塑料袋包裝,這種沒有拎手的塑料袋都免費向消費者提供。也有顧客偷裝兩個這樣的塑料袋,再裝上購買的其他物品帶回家。像海米、小食品類食品也都被超市工作人員先
裝在塑料袋中擺放在購物臺上。
在超市賣場外的一些服裝小店、攤床也都作了『限塑』的准備,但由於服裝多是由塑料袋包裝的,很多售貨人員主動提出,如果不想購買塑料袋,他們可以提供這種沒有拎手的塑料袋。面對記者的質疑,售貨員都認為,沒有拎手的都是『預包裝袋』,消費者索要便可免費提供。而一些消費者對在這些地方是否需要有償使用塑料袋也不置可否,他們認為,一方面模糊的規定讓人難以區分包裝袋和普通塑料袋,商家容易打擦邊球,另一方面他們又希望如此,以免必須購買塑料袋。
限塑令:挑戰人們生活習慣
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雖然多數市民對『限塑令』表示接受和支持,但從『限塑』第一天的實際情況看,讓由價格杠杆支橕的『限塑』變為市民主動『拒塑』,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
對於早市、路邊攤仍在無償提供塑料袋的現狀,我市相關管理部門表示,商販們流動性大,而且他們樂於通過無償提供塑料袋這種方式來吸引消費者,互相競爭,管理起來有難度。現在只有加大力度查處早市、批發商場內經常來兜售超薄塑料袋閑散商販,以此來助推早市『限塑』。
雖然昨天六七成進超市的市民都主動『拒塑』,但一些商家認為,這主要是『有償出售』在起作用。有關『限塑令』的一系列規定實質上還是價格杠杆與人們消費習慣之間的一場博弈,雖然這些規定以保護環境為初衷,但由於是在挑戰人們的生活習慣,想令其實現目的,必須找到合適的辦法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如用什麼來替代裝早餐的塑料袋,居民用什麼來裝生活垃圾等。
專家認為,『限塑令』從根本上是要在大家心中樹立起一種價值取向,一種積少成多、量變引發質變、不以善小而不為的節約觀。因此,欲將『限塑令』進行到底,一方面需要市民深刻理解『限塑令』背後的真正含義,身體力行;另一方面有關部門也應嚴厲查處違規使用塑料袋的行為,並盡快為市民脫離塑料袋找到良好的途徑。
『限塑令』引發的困惑
超薄塑料袋不讓用更不讓生產了,那些小型塑料袋生產作坊怎麼辦?今後塑料袋必須花錢買了,生活垃圾怎麼處理?新規中『預包裝袋』可不收費,集貿市場、早夜市的業戶如何約束?雖然對『限塑令』這一抵制『白色污染』的全民運動人們大都持贊同觀點,可隨著『限塑令』的出臺、實施,一些新問題也隨之而來……
生活垃圾處理讓人愁
『限制使用塑料袋後,我家的垃圾怎麼處理?』走訪中,不少市民對這個在『限塑』後出現的新問題不無擔懮。
道外區草市街居民王先生說:『過日子每天都有生活垃圾,剩菜剩飯、廢舊物品,雜七雜八的什麼都有,我市現在處理生活垃圾大都實行袋裝化收集,買東西可以不用塑料袋,可扔垃圾總不能不用吧,如果讓我花錢買來塑料袋裝垃圾,我可真捨不得。』他說,在『「限塑」前攢了一些不花錢來的塑料袋,可這些塑料袋扔完了怎麼辦?』
在走訪中許多市民都有和王先生一樣的困惑。有些市民認為:有關部門也應根據『限塑令』采取更為先進科學的方式處理垃圾,否則居民家的塑料袋沒了,亂仍垃圾的現象又出現了,新的污染又開始了,這就有悖『限塑令』的環保初衷了。
小商販『限塑』難度大
盡管不少超市、商場積極配合國家『限塑令』,但對於一些針對大眾消費群體的集貿市場、批發商場、早夜市,『限塑』難度較大。
早市一名賣豆腐的商販說:『早知道要限塑了,在這之前多買了一些塑料袋留備用,一塊豆腐纔1元錢,如果再加收兩毛錢的塑料袋錢是不是不太現實?』很多小商販都有著同樣的心理,他們擔心,如果強行向顧客收取塑料袋錢會減少客源影響生意。在鋼鐵街市場,記者僅看到一家賣蘑菇的業戶准備了加厚塑料袋並向顧客有償提供,結果很多市民一聽塑料袋要錢都轉道上別家買東西,那名業戶一臉苦笑:『早知道我之前多進點薄袋好了,這些塑料袋是我0.1元一個上的,如果還像以前白給那我不就虧大了。』
在集貿市場,一個業主如此說:我們這些以肉菜為主的商店和菜市場可以不受『限塑令』約束,因為我們使用的塑料袋屬於『預包裝袋』,理應不再收費。
小塑料作坊轉入地下
昨天,在『限塑令』正式實施當天,記者走訪了我市部分小商品批發市場的塑料袋批發點及塑料袋生產廠家,大都生意冷清。許多商家表示:超薄塑料袋早就不生產了,沒貨;加厚的塑料袋最便宜的9分錢一個(以前的超薄塑料袋3分錢左右),因為成本高廠家沒有提前生產,得預訂加工。道外區南和街一家塑料生產廠家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從『限塑令』發布後他們的生意就一天比一天冷淡,有條件的大廠家開始轉型生產符合國家『限塑令』的加厚型塑料袋,不少小廠家沒活兒可乾,都關門另尋出路了。
據了解,6月1日前,哈市大多數商品零售場所使用的塑料購物袋都源自家庭小作坊,達不到環保要求和食品安全標准。按說這些小作坊現在應該停工了,可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仍有小作坊生產的不達標塑料袋,通過早市、夜市及小型商家等多種地下渠道繼續流向市民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