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探索現代農業—呼蘭區農作物種植合作社調查報告
2008-06-04 15:32:5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楊靖武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4日訊 《黑龍江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全文如下:

  編者按:中央1號文件指出,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哈爾濱市呼蘭區大用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2003年,當地農民林永明抓住全省組建農機合作社試點的機遇,率先領辦了由農機大戶、種糧大戶、普通農戶參與的『大用農機作業合作社』。他們搞合作推動土地經營規模化,破解小戶經營難題;建協會實現田間作業機械化,破解小機整地難題;建機制推行農業生產標准化,破解小生產隨意性大的難題;創品牌推進農業產業化,破解小產品經營難題,這『四化互動』模式,既放大了家庭承包經營的制度優勢,又破解了家庭分散經營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矛盾,為當前農村經營體制下發展現代農業探索了很好的路子。哈爾濱市農委的調查報告對他們的經驗做了總結性思考,供讀者借鑒。

  一、合作帶來大變化,創新引發新思考

  啟示之一:推進農村經營制度內容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目前,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嚴重制約了農業規模化、機械化、標准化、科技化和產業化發展進程。如何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發展現代農業?關鍵是要推進農村經營制度內容的創新。就是在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總體框架和合理內核不能變的前提下,與時俱進地賦予新的含義。『統』,不應局限於原本的『統』;『分』,也不應局限於原來的『分』。早期講的『統』,是指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管理行為,早期講的『分』,是家家包地、戶戶種田。現在講的『統』,應更多地表現為社會化服務,表現為農民自願基礎上的合作;現在講的『分』,越來越多的是土地流轉和規模擴大後的專業農戶經營,雖然家家繼續包地,但卻不再戶戶種田。塑造這種新的雙層經營體制,要從促進新的『分』與新的『統』兩方面努力。促進新的『分』,就是要注重培育有一定經營規模的專業農戶。促進新的『統』,一方面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龍頭企業完善與農戶的利益聯接機制,通過產權紐帶實現初級產品生產環節的資源整合,擴大初級農產品生產經營規模,使龍頭企業在新的『統』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改革中的重大制度創新,是農村生產經營微觀組織的再造。

  啟示之二:創辦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是促進土地經營規模化、農業生產機械化、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載體。農村土地流轉慢、大型機具難進地、耕地變得『薄、硬、瘦』已經成為制約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特別是糧食生產的突出癥結。呼蘭區農民通過創辦專業合作社,實現了土地規模經營和田間作業機械化,特別是在解決耕地『薄、硬、瘦』上實現了歷史的突破。大用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經營規模化,促進了田間作業大型機械化和培肥地力制度化,使用地、養地走上了良性持續發展之路。

  啟示之三: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合作社發展壯大的核心所在。合作社從創建之初就建立起『三次返利』的利益分配機制。『第一次』是合作社用現金按照優惠價收購社員的農產品標准糧,收購價高於市場價20%;『第二次』是合作社將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按照社員的交易額比例返利;『第三次』是合作社將年終盈餘按照社員持股比例進行分紅。這種利益分配機制使合作社和農民真正結成了利益共同體,讓農民充分享受到了加工增值和合作社創收利潤,既保證了合作社加工企業原料的質量和數量,同時也使農戶的利益得到了最大體現,實現了雙贏。

  啟示之四: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是合作社發展壯大的根本出路。糧食生產是面臨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產業,合作社要大發展,社員要增加收入,就必須走產業化之路,否則,只靠原糧循環生產,發展和收入就會停滯不前。從大用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收入構成可以看出,沒有糧食加工業和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壯大,就沒有合作社的蓬勃發展。

  二、推進農村經營制度內容創新是一個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大力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著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大戶和農民經紀人等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各級政府特別縣、鄉、村要把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每個區、縣(市)都要在不同生產領域抓出一批典型,示范帶動面上發展。大力挖掘培養農村能人,充分發揮能人的帶動作用。把當地的能人找出來,把外地的能人引進來,把外出務工發家的能人請回來,創造寬松環境,提供發展平臺,讓能人牽頭建合作社、辦產業,帶領農民發展致富。鼓勵城市工商資本投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和創業。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促進農村經濟規模經營。初具規模的專業鄉、專業村,要在原有協會等新型合作組織的基礎上,規范提高,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促其快發展、大發展;沒有協會和合作社的,要引導鼓勵能人牽頭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此推動專業村、專業鄉登臺階、上水平。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宣傳力度,加快推進哈爾濱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各級政府要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力度,通過項目補助、貸款貼息、減免稅收等多種方式,對合作社建設農產品標准化生產基地、創辦龍頭企業、購置農產品儲運設施裝備、農產品品牌質量認定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扶持,做到推動不強迫,扶持不乾預,參與不包辦。要切實引導合作組織依法經營,規范運作,誠信服務,促進合作社健康發展。

  (作者系哈爾濱市農委主任)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