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解放軍報]1803枚獎章—記駐守黑龍江的邊防軍人
2008-06-10 14:22:22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佟本正 周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巡邏界江

鏗鏘步伐 牟可雙攝

    從祖國最北端的漠河『北極村』到把太陽最早迎進祖國的『東方第一哨』,從珍寶島到綏芬河,駐守在黑龍江省3000公裡邊防線上的座座軍營裡,首次頒發的1803枚『北疆衛士章』,在邊防軍人的胸口上熠熠閃光。

    閃光的獎章,映照的不僅僅是榮譽,更映照著一種精神,一種力量。讓我們把敬意的目光投向這些獎章,去探尋獎章背後的故事……

  他把女兒留在了這裡

    踏著青春的步子,他們意氣風發地來到了邊防。邊防對於他們,最初的意義不過是人生路途上的一個驛站,或者是一個達成心願、改變命運的平臺。然而,當他們從選擇邊防的那天起,生活的軌跡從此在這裡拐了個彎。

    2003年3月10日,《解放軍報》四版刊登一篇500多字的短文,文章標題是《人大代表高連啟履歷真簡單:在一個邊防連乾了34年》。

    高連啟所在連隊駐地是個村,名三卡。從普通一兵乾到上校軍醫,他沒有離開過大興安嶺,入伍就在連隊,直到2005年年底退休,一乾就是36年。他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這裡,也把自己的女兒留在了這裡。

    那年,妻子和孩子隨軍到了連隊,一家人沈浸在團聚的喜悅中。可天有不測風雲,4歲的女兒罹患腎胚瘤。因駐地深山溝,未能得到及時救治,早晨孩子發病,夜裡就離開了人世。

    女兒臨別前只有一個要求,想吃一口她認為的世界上最好吃的零食:兩毛錢一根的冰糕。高連啟連夜騎車數十裡,半夜裡敲開了小賣店的門,當他把冰糕送到女兒的嘴邊時,女兒咬了一小口,還沒咽下,就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士兵把自己的生活、命運跟士兵的職責、使命緊緊連接在一起,他就有了方向和力量。某邊防團指導員李世剛就是如此。

    1996年8月的一天,李世剛一整天都沈醉在一種美妙的憧憬之中:他報考軍校的錄取通知書到了。他想啊想,一遍一遍地想:3年以後是少尉排長,乾3年提副連,然後是正連……8月19日,他懷揣著一個五彩夢來到了大連陸軍學院。兩個月後,校方通知他,文化復試不及格,退學。李世剛驚訝得眼珠子差點蹦出來了,這怎麼可能?

    退學通知和返程的車票幾乎同時塞進他的手中。李世剛退學了。他不甘心,轉過年來,重整旗鼓再考,又因兩分之差被永遠擋在了軍校大門外。考軍校,年齡已過杠,可他並沒有灰心。此後,又3次與士兵提乾失之交臂,軍官夢一次又一次破滅。

    『把自己當做邊境線上的一顆鋼釘,釘到哪裡就要在哪裡使勁。』面對常人眼中的『不如意』,李世剛暗暗和自己較上了勁兒:幾十雙磨破的膠鞋、護膝,全身上下的累累傷痛,如同『煉鋼爐』裡的印證,使他成了邊防團裡響當當的『神射手』、『飛毛腿』、『武教頭』。瞄准打贏革新不止,先後有11項革新成果被上級推廣。先當一個好兵,再做一個好班長,所帶的戰士有8人考入了軍校,4人直接提乾……他從小小的名山哨所一步步走了出去,直至達到一種士兵的『極致境地』——獲得金質『學雷鋒榮譽章』、全軍十大學習成纔標兵榮譽。2006年,李世剛被破格從三級士官提昇為正連職指導員。

  最令人心碎的永訣

    相對李世剛,3000公裡邊防線上,更多的是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官兵,每天站崗巡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許,他們一輩子都與輝煌沾不上邊。可他們卻用最朴實的情感對待自己守衛的土地,用最平凡、最朴實的方式書寫著他們無怨無悔的戍邊人生。

    張志,黑龍江源頭洛古河五連哨所的一名普通戰士。一次,在撲救山火中,他臉部被燒傷,這時正趕上母親千裡迢迢到哨所看望他,臉上正纏著繃帶的小張,害怕母親見到他後傷心難過,於是躲了起來。哨長替他『打埋伏』,說小張外出執行任務去了。母親住了3天後笑呵呵地走了。

    那天,張志躲在遠處望著母親遠去的背影,一邊抹著眼淚,一邊低聲抽泣:『再見吧,媽媽!再見吧,媽媽!』可萬萬沒想到,這一別竟成了永訣。就在這年開江前,雪下得特別大,大雪封道,哨所斷糧了。張志主動請纓騎馬回到連隊取糧取菜。在返回的路上,因馬失前蹄,連人帶馬被冰排卷入了冰河。當戰友們找到他的時候,他手抓著糧袋,卡在冰排之間,凍死在冰河,獻出了21歲的寶貴生命。年邁的媽媽聞訊之後悲痛欲絕,一年內為兒子做了21件棉衣。

    背了幾十年的『愛國石』

    祖國的每一條江河都在我們的身上流,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的連心肉。

    這是當年黑龍江省軍區某邊防站的一位老邊防,在珍寶島作戰時寫下的詩句,也是今天戍邊官兵的共識。

    駐興凱湖畔某邊防六連轄區有一條『松阿察河』,因為河較窄,水流湍急,湖水衝擊我方湖岸非常嚴重,造成水土流失。為此,官兵們長年背著石頭去巡邏,將石頭背到湖邊加固堤岸。雖然戰士們的手上和肩頭經常磨出血泡,但背石之舉常年堅持,因為他們知道,白棱河每向我方移過來一寸,60多公裡寬闊的湖面也相應少了一寸。失之毫厘,謬之千裡。六連的官兵把這些石頭叫作『愛國石』。

  為了強邊固防的使命

    『通信基本靠吼,巡邏主要靠走,守邊離不開狗,觀察主要靠瞅』,是上個世紀的邊防景觀。『電子哨兵』監控邊境、『兩棲飛船』巡邏界湖、千裡邊防一網盡收,已經成為今日邊防的尋常風景。一枚枚閃亮的獎章上,也記錄著邊防官兵們強邊固防的鏗鏘步伐。徐立輝,大學生乾部。畢業來到珍寶島守防,第一任職是連隊軍醫。『戰士用生命守衛寶島,我要將知識穿上綠色的軍裝,讓武藝插上知識的翅膀。』要強的他,半年時間裡熟練掌握了14種武器裝備,並參加了軍區新型教練員比武,後被任命為連隊指導員,先後10次被省軍區、軍區評為指導員標兵、優秀地方大學生乾部、基層乾部標兵。

    陳文明,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讀研,是他多年的夙願,在校時,他已通過了母校的考研考試,只等新學期開學。就在這時,陳文明被分配到了北疆邊防。去年初,他接到了學校打來的入學讀研電話。讀研,還是戍邊?當再一次面臨人生重大選擇時,陳文明果斷作出了選擇:放棄讀研,繼續守邊!

    孫會兵,某邊防團原團長。常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是『打贏未來戰爭需要信息化,強邊固防同樣需要信息化。』幾年前接受省軍區的任務後,他率先在團隊搞起了信息化試點,並成功研發出邊情報知與處理系統、作戰指揮與軍事訓練系統等『八大系統』和27個子系統,成為該軍分區信息化建設的『排頭兵』。

    如今,在黑龍江省軍區網絡指揮控制中心,鼠標輕點,遠在千裡之外的3000公裡邊境線一覽無餘;信息化網絡覆蓋了省軍區防區內85%的連隊、哨所和班排;『電子哨兵』巡視界江,在網上就可對全轄區進行24小時無縫監控……而這一切,離不開徐立輝、陳文明、孫會兵們的努力,也離不開廣大戍邊官兵的默默奉獻……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