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同江:『場市共建』 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2008-06-13 16:00:23 來源:東北網  作者:丁友 王樹林 高長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3日訊(丁友 王樹林 記者高長利) 同江市充分發揮與建三江管局的洪河、鴨綠河、濃江、青龍山、勤得利和前進6個國營農場相鄰的地緣優勢,本著優勢互補、互利雙贏原則,在場市共建上進行積極了探索和實踐,與農場開展了農業、經貿、工商、旅游、文化廣播、教育、衛生等多個領域的共建活動,有力地推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為加強場市共建工作,同江市專門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委幾大班子領導為成員的場市共建領導小組,不斷加大與附近農場的溝通,先後派出3名副市長赴境內農場拜訪,開展場市共建調研工作,制定了共建方案,初步協商確定了14項共建內容,涉及農業、商業、經貿、基礎設施、旅游、文化教育、衛生等多個領域。

  同江市積極組織農業、教育、衛生、廣播、交通、招商、商務、鐵路公司等部門與各農場開展廣泛的共建合作活動。同江市口岸商務、經貿部門與農場合作,為農場代辦出口和商務勞務手續,目前已經為洪河農場赴俄農業開發和農產品出口辦理了相關手續;在物流合作上,同江地方鐵路主動承擔了農場運力緊張時期的糧食調運工作,三江國鐵也在同江市鐵路運力緊張時候優先提供車皮;同江市招商局、稅務局、工商局專門為境內農場企業制定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水務局與建三江水利部門共同實施了『兩江一湖』水利工程的外業測量,互相提供相關數據,促進了項目的進展;同江市勞動社會保障局和農委專門成立了勞務共建網絡,為三江管局的農民外出勞務提供技術培訓,並在春耕勞動力緊張時候組織農民赴農場打工,僅水稻插秧同江就向農場輸送勞動力1500多人;水產、畜牧、水利等部門與境內農場合作開展了資源保護和聯合執法,有效保護和濕地和界江資源;教育部門經過與農場協商,采取了就近入學的辦法,取消了原來就學的戶籍限制;衛生部門與農場開展了合作義務獻血活動;雙方廣播電視部門共同研究節目互播,還專門開辦共建專欄;市旅游局利用五一假期,專門請來了北京的專家,與勤得利農場共同規劃了古城遺址、濕地探險和軍墾文化等多條旅游線路,極大的豐富了我市界江旅游的內容,也將有效帶動農場相關產業發展。

  同江市地域廣闊、資源豐富,農業人口人均佔有耕地17.97畝,是全國人均佔有耕地面積的12倍以上,有利於規模經營。在共建中,同江市充分利用境內農場機械保有量充足的優勢,積極引導農民發展適度規模生產,利用農場旱田的閑置機械,開展跨區作業,農場先後派出大型機械300多臺次,完成春整地40多萬畝,全市旱田科技示范園區全部采用農場大型機械作業,為同江市科技園區高起點起步打下良好基礎。同時同江市還利用農場的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理念,引進作業區返租耕地,增強示范效果,由農民將耕地統一流轉給農場作業區耕種,通過共建展示集約經營方式,促進同江市現代農業發展。同江市專門邀請建三江科研所的水稻專家為農民開展技術培訓,在向陽鄉、同江鎮等幾個水稻大鄉開展專題講座,發放農場寒地水稻標准化生產手冊1000餘份,促進了水稻生產技術含量的提高。組織鄉村乾部和科技人員赴農場現場觀摩學習先進水稻種植技術,各鄉鎮組織農戶到附近農場學習秋整地、春育苗技術,使水稻生產基本與農場同步開展,照比往年提前了10天,水稻生產的技術含量顯著提高,全市水稻大中棚育苗面積達到了90%以上,並且推廣了葉齡診斷、微噴等先進技術。參照農場的高科技園區,同江市重點建設了三江口觀光農業區、紅建村企業化經營園區兩個市級科技園區,采用了農業綜合開發、院校技術指導、農場和企業承包經營等多種手段,目前園區已投入資金近2000萬元,建成了佳木斯市農場以外最大的現代農業園區。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