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饒河縣生態建設譜新篇
2008-06-15 12:33:11 來源:東北網  作者:高龍 康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5日訊 漫步在風光秀美、草青水綠的大佳河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放目遠眺:雨後的草岸上昇騰起氤氳的霧氣,草筏子中忽然衝出幾只叫不上名字的鳥禽,直飛雲霄,盤旋高空久久不去。真是,濕地連天碧,碧草無際遠,河水清波飄,百鳥齊爭鳴,秋高氣爽,風行草偃,雲走鳥鳴……恰似仙境一般美麗。這就是被譽為烏蘇裡江畔璀璨明珠的黑龍江省饒河縣。

  毗鄰俄羅斯的饒河縣被崇山峻嶺環抱,烏蘇裡江和撓力河穿境而過。山林、草原、水面和濕地,使這裡環境清新,氣候怡人,生態優良。人送濕地一份愛,濕地還人一片情。濕地保護區內原有的生態環境,成為丹頂鶴、白枕鶴、白鸛、魚鷹、蒼鷺等珍稀瀕危鳥類首選的棲息地,黑熊、野豬、狼和?子等珍奇野生動物的足跡在生態保護區內也時常可見。

  除了濕地自然保護區外,饒河縣還有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個響當當的稱號。為保持和促進區域內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饒河縣專門制定了『饒河縣域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實施方案』,構築了區域自然生態多元保護體系,實現統一規劃,綜合開發,聯防聯治,科學保護。饒河縣委、縣政府依托邊貿口岸和生態、旅游等資源優勢,科學構建『協調發展的生態效益型經濟、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保障、和諧的城鎮人居環境、良性循環的農村生態環境、穩定有效的生態安全保障、科教支持與管理決策』的生態縣『六大體系』。『以自然恢復為主,以人工建設為輔』。近年來,饒河縣對現有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實施有效保護,不斷推進『建設綠色家園,改善生態環境』工程,2007年就完成村屯『四旁』綠化2300餘畝,栽植綠化苗木16萬餘株,義務植樹14萬株。

  說起饒河縣保護林業生態的堅決性,不能不提該縣馬架子林場生長的那片特殊的『悔過林』和『謝罪林』。昔日的饒河縣山高樹密,風光秀美,但後來由於過度采伐和亂伐盜伐,不僅損失了森林資源,還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為改變現狀,縣委、縣政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作出決定:對盜伐林木者,除給予相關法律和行政制裁外,還責令其在劃定的地塊中栽植所毀壞樹木量10倍的幼樹,直至撫育成材,並將盜伐案件及盜伐人在縣電視臺曝光。2007年,饒河縣林業部門共破獲盜伐林木案件11起,已栽種悔過樹2200棵,還有5700棵將育林期適時栽種。饒河縣目前已經在全省率先實行封山育林,實現由伐木到保護的根本性轉變。無論是發展生態農業、工業,還是生態觀光旅游業以及建設富有生態特色的現代城市,都要依托、依賴於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饒河縣委書記蔡洪生在實施建設生態饒河的工作部署中強調:生態資源是饒河縣的特色資源、優勢資源,是造福子孫後人的寶貴財富。今後,我們要按照市委制定的『村有縣級生態保護區,鄉有省級生態保護區,縣有國家級生態保護區』目標,打口岸牌,走生態路,發展特色產業,把饒河建設成為旅游大縣、生態名縣、邊貿重鎮和對外開放的黃金通道。

  打造山水相依、功能完善的『精、特、美』特色生態邊城,把饒河鎮建設成布局合理、生態良好、景觀優美的城市綠化格局和集饒河島公園、沿江公園、南湖公園和小南山為一體的環狀城市景觀帶,建成一個人與自然相協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輝映、社會全面和諧發展的山水園林城市,這是饒河人民的期望,也是饒河人民為之自豪和奮斗的目標。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