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會感人至深。

報告會現場。記者杜懷宇攝
東北網6月17日訊 16日上午,哈爾濱市和平會堂。
前臺兩側的屏幕上,一幕幕抗震救災感人照片無聲地翻動,撥動著每一位聆聽者的心房,震驚、震撼、振奮;觀看,抹淚,鼓掌……一個月來,人們無數次地被慘烈的災難和艱難的救援所打動。今天,在雄壯有力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樂曲聲中,伴著觀眾們有節奏的掌聲,龍江人為他們心中的抗震英雄們獻上了一束束鮮花。
『在拼命搶救孩子的那幾天,愛變得如此具體,我們義無反顧。』這是一個震中教師的宣言。報告團成員、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映秀小學教師董雪峰,在這場天災中失去了11歲的兒子,可是他將悲痛化為了力量,和同事們救出了幾十個被困孩子。
這一刻,他想到的是崗位與責任。
『看著那麼多傷病員,誰會想著把藥留給自己?』這是一個救災醫療隊員的回答。他已經奮戰了十幾個日夜,最後累得高燒39度,一天拉了十幾次肚子,而自己卻無藥可醫。
這一刻,他想到的是骨肉與同胞。
『老百姓的求救聲就是主攻方向,哪裡有幸存者就往哪裡衝。』這是一名軍人的命令。轉移的過程中,餘震來臨,戰士們幾乎同時轉過身來,把老人擋在身下,任憑飛落的碎石砸在了自己的身上。
這一刻,他們想到的是生命高於一切。
『兒子、二姐、岳父等20多位親人的遺體至今沒有一個找到,我一直沒有辦法抽身,因為災民需要我。』這是一位民政局長的辛酸。報告團成員、北川縣民政局長王洪發,妻子在長時間的怨恨和悲痛後,終於回了一條『讓他保重』的短信。
這一刻,他想到的是捨了小家只為大家。
『我是黨員,村裡遭了難,我能不管嗎?』這是一位武裝乾部的選擇。地震發生時,報告團成員、甘肅隴南徽縣嘉陵鎮人武部部長田宇就這樣頭也不回地衝出了家門。一面是隨時都有危險的鄉親,一面是等待下葬的奶奶,他選擇了抓緊時間撤離群眾。
這一刻,他想到的是精忠報國。
『與其讓我71歲死在病床上,不如讓我31歲犧牲在搶救傷員的戰場上。』這是第三軍醫大學救災醫療隊員的請戰宣言。作為第一支到達災區的醫療隊,第一支到達汶川、映秀的醫療隊,第三軍醫大學力求在治療的黃金時段,保住一個人的美好人生。
這一刻,他們想到的是軍人的神聖職責。
英模們的感人事跡深深地激勵著龍江兒女的心,報告會結束後,大家仍然久久不願離去。靠近點,再靠得近一點,交換心靈,互訴衷腸,感受抗震英模們每一份無私大愛的背後,就是中國人手挽手築成一個強有力的中國。
省直機關紀工委副書記高士鵬說,報告會生動感人,在這場抗震救災的過程中,體現了黨的力量、人民的力量、部隊的力量、整個人性偉大的力量,更加激發了我們的愛國熱情和工作熱情。這次地震災害帶給我們兩個思考: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二是人與人的和諧。我們也因此學會要善待自然,善待他人。
今年只有19歲的朱姝是省軍區直屬隊通訊站戰士。她說,災難讓人心痛,但是我們會更加團結,更加懂愛。相信困難終究能夠過去,我們一定能夠重建美好家園。
哈爾濱理工大學大一學生陳書翰說,這次地震讓我思索調整人生准則——從身邊小事做起,在能夠影響的范圍內影響別人,更多地去體驗生活,不空談。大學生孫葳說,雖然沒有和家人商量,但是我決定從這一刻起,加倍努力學習,將來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到貧困、條件艱苦的地方去。希望自己學業有成時,能夠為四川重建盡一份力。
第三軍醫大學政委高福鎖在報告會後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我們的醫療隊還在理縣等地投入醫療、防疫等方面的工作,下一步,我們將在汶川、理縣以及映秀各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我們要把對災區人民的關心落實在行動中。
走出報告會的會場,樓外面艷陽高照。炙熱的陽光如同一個偉大民族的精神火種在熊熊燃燒,它在我的心裡烙下一個團結自強的中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