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蘭河遠景。(《生活報》資料片)

改造前的蕭紅故居。
東北網6月20日訊 金戈鐵馬時代『煙囪』幻化成的呼蘭河,用涓涓河水默默地養育著兩岸人;六十多年前女作家蕭紅的一部《呼蘭河傳》,令沈睡的呼蘭河名揚四海;如今千瘡百孔的呼蘭河猶如老人混濁的淚眼,痛苦地回望著,回望著那些輝煌的過去——
『那河太大了,等我走到河邊上,抓了一把沙子拋下去,那河水簡直沒有因此而髒了一點點……』
『河燈照得河水幽幽地發亮。水上跳躍著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會有這樣好的景況……河水是寂靜如常的,小風把河水皺著極細的波浪。月光在河水上邊並不像在海水上邊閃著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裡去了。似乎那漁船上的人,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來似的。』
六十多年前,一部《呼蘭河傳》曾使沈睡在東北黑土地上的呼蘭河名揚四海,纔女蕭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她心中的呼蘭河。這條母親河不知疲倦地奔忙著,用她那豐腴的乳汁,不知哺育了兩岸多少代子孫。目睹如今遭到破壞的呼蘭河,撫今追昔,呼蘭河厚重的人文積淀不由得讓人感慨萬千。
遠去的呼蘭河
呼蘭河是松花江中游左岸的一條大支流,是黑龍江省最大的內河之一,發源於小興安嶺西南側,流經松嫩平原東部10多個市縣,在哈爾濱以下約4公裡處由左岸注入松花江,全長523公裡,總流域面積35683平方公裡。
說呼蘭河是呼蘭縣的母親河一點不為過,這從呼蘭縣以呼蘭河得名可見一斑。
呼蘭河,《金史》作『胡刺溫水』,《明一統志》為『忽刺溫』,到清代稱作『呼倫河』、『霍倫河』,最後統稱『呼蘭河』。呼蘭,一說是女真語『忽刺溫』的音轉;一說是滿語,意為『煙囪』。漢晉屬夫餘之地,唐屬黑水都督府,遼屬東京道女真鐵驪部,金屬上京會寧府,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屬奴兒乾都司塔山衛。清屬黑龍江將軍轄區,始於呼蘭河口設卡倫,後設治時,取呼蘭為名。沿用至今。
曾經富饒的母親河
美麗古朴而富饒的呼蘭河,連綿百裡的呼蘭河水,灌溉著這富庶的松北平原,養育滋潤著祖祖輩輩的呼蘭河人民。呼蘭這個古老的縣城,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人傑地靈,物以天華,顯然她也是借助呼蘭河之源。故此呼蘭河在這裡人們的心目中是母親河,又可稱千年盛河,擔擔河水滋育著千家萬戶。河水就像一面鏡子,記錄與照射著這裡千百年人們的歷史滄桑。
『呼蘭河畔的春天,是遲來的春天……草甸子上棲息的野鴨、水老鴰,不停地抖動著翅膀,或是將頭紮在水裡捉魚,有的在相互嬉戲。貓了一冬天的人們,三三兩兩地出現在散發著清香的黑土地上,為播撒著希望的種子准備著……』
『呼蘭河的夏天,是個故事極多的夏天。初夏特別是在多雨時節,農田和草甸子很快就被染成了綠色。呼蘭河兩岸,在道道沙崗上、草灘中,到處都是含苞待放的各色野花,爭奇斗艷,以自己的美麗裝點河的兩岸,它們給呼蘭河的人們創造出了一個童話般的世界,一個人間仙境。河水碧綠清澈,甘甜爽口,更是水生物的天堂,魚、鱉、蝦、蟹穿梭往來,充滿著生機和活力……』
『秋日的呼蘭河兩岸,到處是一片豐收的景象,成熟了的大豆、玉米、稻谷翻著金色的波浪;紅彤彤的高粱,散發出烈焰般的光芒……即使是在忙於收割的季節,人們禁不住魚蝦的誘惑,他們放下鐮刀,扛起魚網,來到呼蘭河邊,築起一個個臨時『網房』。白天的呼蘭河上,一片繁忙的景象,下掛子的,是捕鯽魚的;下卡子的,是捕鯉魚的;下釵的,是捕?魚的……』
一位在呼蘭河畔生活過多年的老人,回憶起三十年前的呼蘭河,飽含深情。若目睹今日呼蘭河溝壑林立、魚蝦難覓的景象,不知這位老人會作何感想!
呼蘭河的女兒蕭紅
近代,真正使呼蘭名聲遠揚的是一位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頗有影響的女作家。她出生在呼蘭一個大地主家庭,因反抗父母包辦婚姻逃離出走,她在顛沛流離的坎坷中成就的小說《生死場》和《呼蘭河傳》成為傳世的經典,大文豪魯迅和茅盾分別寫序,鼎力推薦。蕭紅以東北淪陷為背景控訴了封建禮教的黑暗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血腥,呼蘭河的女兒不屈的吶喊極大地震撼了中國的文壇。蕭紅,紅了,她把在家鄉的生活經歷化做一百來萬字的投槍和匕首與憎惡的敵人拼殺。盡管傷痕累累,生活貧困,但始終沒有退卻,在黑暗和恐怖包圍的左翼作家圈子裡,她是敢於亮劍的女俠。
魯迅在為《生死場》做的序中寫道:『與其聽我還在安坐中的牢騷話,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場》,她纔會給你們以堅強和掙紮的力氣。』蕭紅去世後,柳亞子作挽詩雲:『天涯孤女有人憐,病榻殘詩淚泫然。』
蕭紅出生在滿清王朝滅亡的前夜,隕落於抗日戰爭最殘酷時期的流亡之中(1911——1942年),31歲的弱小身軀裝滿了仇恨的郁悶僵硬在香港的病床上。異鄉的好友們無法把呼蘭河的女兒送回故裡,安葬於廣州的銀河公墓。1992年,呼蘭請回了蕭紅的一縷青絲,在縣城的西崗公園裡為渴望親吻呼蘭河的傑出女作家修了一座墓地,那裡安葬的是她的靈魂。
最早的五城之一與厚重的遺存
呼蘭是黑龍江省最早開發的五城之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正式建呼蘭城,距今已有271年的建城歷史。到了清朝衰落的中晚期,呼蘭一帶的土地准許移民開墾,黑土變成金,呼蘭成了糧倉,矗立煙筒的哨所開始繁忙起來,逐步昇格膨脹成了縣城。
呼蘭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等糧食作物和亞麻、甜菜、烤煙等經濟作物,曾經是全國百家產糧大縣之一和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礦產主要有普通土、建築用砂和草炭。藥用植物有柴胡、玉竹、蒲公英、艾葉、車前、馬前等。
古老的呼蘭河,在養育了呼蘭河兒女的同時,她世代養育的兒女也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位於呼蘭河畔的西崗公園內有一座四望亭,正對公園東大門,是園中的第一秀景;修建於1927年的法式天主教堂,因其外觀與『巴黎聖母院』相似,所以就有了『東方的巴黎聖母院』之譽;而著名作家蕭紅墓紀念碑,更是讓這裡充滿了濃厚的歷史人文氣息。此外,在團山旅游區有遼金代六密式佛塔、點將臺、烽火了望塔、炮臺、公主墳、明代的關帝廟、清代的風雨亭等10餘處古跡。縣城內存有的釣魚臺、文廟、天主教堂、清真寺、三光庵等古跡,更給這座呼蘭河畔的古城增添了悠悠的歷史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