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專家:買理財產品,謹防賣方誇大收益
2008-06-22 07:34:58 來源:  作者:黃晏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22日訊 日前,記者通過走訪一些銀行發現,在當前大盤持續走低之時,一些市民在投資時往往選擇一些銀行的理財產品。而少數銀行的個別工作人員在向市民介紹理財產品時往往誇大收益,而對其風險性卻只字不提,當市民詢問其風險性時,『理財經理』們往往僅輕描淡寫地說上一句或閃爍其詞、顧左右而言他。

  浦發銀行: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浦發銀行正在發行一種期限為兩個月的『票據贏』理財產品,預期年收益率為4.2%,保證本金,限額發售。17日上午,記者通過電話諮詢了浦發銀行的這種理財產品,但是這位接聽諮詢熱線電話的女士卻對此種理財產品說不清楚,又找來一位自稱理財經理的男士來接聽電話,這位理財經理介紹說,這個理財產品最高年收益率為4.2%,最低收益他們現在也不好說。記者又問以前發行的幾期收益如何?他說:『都挺好,好像都是最高的。』記者問他:『這筆錢你們銀行准備具體運作什麼項目呢?』他似乎有些不耐煩地回答說:『反正應該虧不了本錢,銀行具體要乾什麼項目我也不知道!』

  工商銀行:記者從工商銀行中央大街支行了解到,目前工商銀行發行的一款理財產品『穩得利』,經過測算,最高年收益率為3.3%,銷售額度為4000萬元。如果發行不到4000萬元,也進入封閉期。工作人員提醒記者說:『我們的理財產品都是免稅的,但是不能提前支取,也不能辦理貸款抵押。』記者問:『工行利用這筆錢做什麼項目呢?』這位理財經理回答說:『我們銀行用這筆錢來投資股市,進行新股申購或給企業放貸款。保證讓大家把風險降到最低。』記者問:『本金有沒有風險呢?』這位工作人員說:『正常情況下本金應該沒有問題,但是遇到特殊情況時,也不好說。』

  建設銀行:18日下午,記者在建設銀行哈爾濱住房支行紅霞分理處看到,這裡的理財產品也很多,幾名工作人員正在向市民介紹和推薦出售的理財產品。其中還包括保險公司的各種理財項目。幾個中老年市民正在認真地聽著『理財經理』熱情的推銷介紹。一個女工作人員向記者和另外兩名市民介紹了他們最新推出的理財產品———利得盈,預計最高年利率為5.19%。據介紹,這種『利得盈』理財產品必須預約,否則是買不到的。當記者問及『利得盈』曾經發行過幾期,最高和最低年利率分別是多少時,『理財經理』顯得有些尷尬地說:『我們也不知道發行過幾期了,好像利率都挺高的。』聽到這樣的回答,旁邊的幾位市民邊議論著邊走出營業廳說:『這樣怎麼能讓我們投資者放心呢?』

  財經專家提示:

  『預期收益率』不一定等於『實際收益率』

  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哈爾濱學院財經與管理學院的副院長呂廣仁先生。呂院長介紹說,由於股市近來連續走低,多數股民手裡的股票按照當時投資時的市值已經折損過半,此時基金與股市相輔相成,也出現了不景氣的局面。

  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許多市民把錢都轉移到了銀行的理財產品上來。呂院長說,許多市民在選擇投資理財產品時誤認為銀行宣傳的『預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就是最後的實際收益率,加之少數推銷理財產品的工作人員片面誇大理財產品的優點,用較高的『預期收益率』來刺激投資者,投資者也往往由於經不住預期高利率的誘惑,而忽略了理財產品風險性。

  而事實上,『預期收益率』往往是最高的投資收益,而『實際收益率』可能要比『預期收益率』低一些。

  規避風險:需要社會共同努力

  既然是投資,就不可能沒有風險。高回報的理財產品本身就伴隨著高風險。如何規避風險的問題是大家一直關注的。呂廣仁認為,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發行銀行、投資人和監管部門共同努力:

  1作為發行單位的銀行應該對百姓的投資負責。從融資的角度出發,經過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後發行理財產品是正當的,本無可厚非,但是在發行過程中少數單位存在著對預期收益率宣傳過多、誇大利潤,而對其風險性向市民說得不夠清楚和不夠透徹的問題。這一點作為發行單位應該切實負起責任。

  2作為投資人本身也應該認清理財產品,正確地理性地看待和認識銀行的理財產品,明白是投資就有風險的道理。投資者應認清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冷靜地看待投資,避免盲目跟風式的購買理財產品。

  3銀行監管部門也有很大的責任和義務。作為監管部門應該督促發行理財產品的單位如何使用這筆資金,定期檢查是否做到專款專用,並如實披露資金的使用情況,保證銀行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對百姓的投資錢款負責。

  另外,國家有關部門還應該健全問責制,對少數不負責任的發行理財產品的單位追究批准單位和有關責任人的責任,切實突出和強化監管力度,確保市民投資理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業內人士建議:三個標准選擇理財產品

  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如何挑選理財產品?據銀行業內人士介紹,當股市陷入低迷時,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迅速昇溫,選擇理財產品時應該從以下3個方面來考慮:

  1是流動性,因為很多理財產品是無法提前支取的,也不能做質押貸款,一旦購買後需要急用錢時無法變現,這類流動性差的理財產品最好還是不要買;

  2是產品的投資方向,例如有的產品投資於基金,有的則是打新股,還有的是用於投資其他項目,但是不論投資運作什麼項目,都要看准其項目是否有前景、是否合乎客觀發展規律;

  3是看收益性,既要看產品介紹的預期收益率,也要看運作該產品的銀行控股團隊的實力,要把兩者結合起來看。這樣可力爭把廣大市民的投資風險降到最低。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