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3日訊 『即使檔案丟失,憑借後補檔案仍有機會參加社保』隋玉蘭老人得知這一消息後,終於松了一口氣。她告訴記者,十多年來,她從來沒關注過檔案存放是否安全,直到需要參保時纔想起來,有了這次經歷,她會倍加珍惜這份後補檔案。而連日來,在記者所接熱線中,許多市民表示,看到報道後,纔意識到檔案的作用。在調查中記者也發現,大部分人不知檔案存放於何地,有的甚至將檔案遺棄,成為『棄檔族』。個人檔案重視不夠,成為現今社會一個普遍現象。
『棄檔族』的產生
記者對哈爾濱市南崗區、道裡區、香坊區等人纔市場走訪,在54名被訪者中,竟有35人表示不清楚自己的檔案存放在哪裡。
張先生告訴記者,大學畢業後他到一家私企工作,由於所在單位不接收人事檔案,他的戶口和檔案被打回了老家。後來,接連換了幾份工作,他的檔案就再也沒人過問了,至今他也不知道他的檔案在哪裡。
記者了解到,由於近年來我國用人機制的調整,很多用人單位不要求員工提供檔案資料,一些私企甚至不接收求職者的檔案。再加上社會人員流動性加大,工作變更頻繁,因此出現了不少人對自己的檔案資料不管不問的『棄檔族』。相關資料顯示,根據人事部全國人纔流動中心、北京市人纔服務中心、中國上海人纔市場、中國北方人纔市場、中國南方人纔市場等地的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有60萬『棄檔族』。
檔案可有可無?
那麼,檔案袋當真要失去作用了嗎?多年從事檔案研究的張學濱告訴記者,沒有個人檔案所產生的後果,在平時可能顯現不出來。而一旦面臨就業、昇學、工作調動,辦理各種保險,提前退休等各種社會福利待遇時,檔案的丟失,將會造成很大的麻煩。有時甚致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使人『有理說不清』,還有可能成為『黑人』。
記者從市人纔服務中心了解到,人們對檔案管理的觀念逐漸淡薄,『無頭檔案』數量日益增多,究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種:一是在單位不批准調出的情況下,自動離職,棄檔『淨身出戶』;另一種是被單位開除人員;此外,還有些人不了解檔案的重要性,從不過問自己檔案的存放地。幾次調轉之後,檔案已不知去向。在該中心,每年都會有人因為要辦理保險等業務回來查找原始檔案,但由於各種原因,檔案早已不在中心保存,許多人這纔意識到檔案丟失的嚴重後果。
檔案也需『關愛』
『對檔案重視程度不夠,也是間接造成丟失的原因之一。』黑龍江省人纔中心檔案管理處工作人員韓某認為,檔案需要個人提高關注度。
據韓介紹,很多人認為檔案轉遞屬於組織上的事,個人不必操心,從而忽略了自身的工作還在『更新換代』中。組織是會負責個人的檔案轉遞,但有時卻需要個人多留神關心一下,這樣纔能避免檔案丟失。為此,他建議人們在畢業分配、工作調動、昇學、就業時,要及時了解自己檔案的去向,做到『檔隨人走』。一旦發現檔案去向不明,要順藤摸瓜立即查找。因為人事檔案轉遞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接收人的簽字,在短時間內一般不會丟失。人事檔案關系到個人的事業和前途,如果丟失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建議人們重視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