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4日訊 黑龍江歷史文化資源極為豐富,基礎好,有潛力,為保護挖掘與利用提供了先決條件。根據專家初步調研,歸納了十大重點系列。
![]() |
阿城仿古牌樓。
歷史文化資源之一
民族歷史源流系列
該系列重點挖掘鮮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滿族文化四大古代文化源流
該系列應重點保護遠古文明遺址-阿城市交界鎮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哈爾濱閻家崗、顧鄉屯、皇山、五常學田、訥河市清河屯、昂昂溪大興屯、塔河十八站、呼瑪老卡、加格達奇大子羊山等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以及白金堡文化遺址、三江平原新開流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古代漢魏時期七星河流域遺址,古代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等考古遺址。
重點挖掘鮮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滿族文化四大古代文化源流。
『鮮卑文化』。鮮卑文化應充分挖掘北魏石窟、石刻文化遺存。存留在大興安嶺嘎仙洞的摩崖石刻是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派中書侍郎李敞等人前往『祖廟石室』進行『告祭』,在石室壁上刊刻的祝文。祝文揭示了北魏祖先拓拔鮮卑的起源。嘎仙洞出土的石鏃、骨鏃等狩獵工具和獐、?等野生動物骨骼表明了拓拔鮮卑曾經創造的狩獵文化形態。『祖廟石室』是研究鮮卑民族發展史的一個地理坐標。
『渤海文化』。渤海文化挖掘范圍較為廣泛,是唐朝名重一時的『海東盛國』創造的燦爛文化。渤海時期,出現了黑龍江歷史上的幾個『第一』——第一個國立圖書館、第一所大學,接受了第一個外國留學生。現寧安市渤海鎮保存了上京龍泉府、興隆寺、石燈幢、獸頭石刻、渤海墓葬等遺址遺跡,還有見諸於歷史文獻的書、表、牒、箋、碑文等,均為藝術創作、文化旅游、工藝美術制作、科研等諸多領域提供了豐富資源。
『金源文化』。金源文化要從阿城故地挖掘入手,向北京、海內外拓展。狹義指女真民族以阿什河流域阿城為中心創造的文化,即金上京地區或金代早期文化。廣義是指整個金代文化,《滿族源流考》稱『白山黑水,其名始見於《北史》,而顯著於金源』。阿城是金源文化肇興之地,金王朝開國之都。據專家稱,以阿城南郊的金上京城為中心,阿什河流域及哈爾濱周邊地區已發現並認定的金代古城達170餘座。從金上京歷史博物館、阿骨打陵址、亞溝摩崖石刻、道教松峰山遺址、大嶺墓葬群等遺址遺跡看,以阿城為中心的早期文化遺存是研究金初原生態文化、金初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的重要資源,也是廣義金源文化研究重要組成部分。
『滿族文化』。滿族文化遺存較多,應集中挖掘遺址遺跡、歷史文獻、有一定特點的居住群落等。滿族文化博大精深,《大清律》全面總結了封建社會的歷代法治。《四庫全書》堪與明朝《永樂大典》相比。隨著滿族勢力的不斷發展壯大,滿文成為權威的官方文字,留下了大量的上諭誥敕、大臣疏奏、公文往來、檔案記事等多種文本,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西清的8卷本《黑龍江外記》,分記山川、疆域、卡倫設置、種族人口、官制兵制、風俗市易、謫戍人物等,林林總總,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根據清代在政治、哲學、宗教、史學、經濟、文學藝術、體育、游戲、節慶、習俗、教育、科技等各領域取得的全面繁榮發展,留下了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和遺址遺跡,為後世的研究、想像、創造提供了依據。
歷史文化資源之二
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
![]() |
赫哲族婦女在制作魚皮衣。
該系列應重點保護和挖掘赫哲族、鄂倫春族、滿族、回族、朝鮮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等10個民族包括語言在內的文化
該系列應重點保護和挖掘赫哲族、鄂倫春族、滿族、回族、朝鮮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等10個民族包括語言在內的口傳文化、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關於自然和宇宙的民間傳說、傳統手工藝技能,以及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這些世居民族歷史變遷及民間風俗多數都有聚居群落支橕。
黑龍江少數民族文化佔有獨特資源優勢。以原住民赫哲族、鄂倫春族為例,原生態文化資源是目前為止現存的可供考察原始漁獵文化形態的『活化石』。赫哲族2007年人口普查4640人,主要居住在松花江、黑龍江、烏蘇裡江沿岸,以漁獵為生。20世紀初期以前處在氏族部落的社會組織結構中,解放後融入新體制。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滿語族南支語言,但沒有文字,同滿語相當接近。目前赫哲族通用漢語,少數老年人會講赫哲語。族屬上溯至古東夷。信奉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和北方原始宗教薩滿教。創造了口頭說唱文學史詩伊瑪堪、擅長魚皮手工藝制作。居住撮羅子、地窨子、馬架子等,房東側有魚樓用作倉房。交通工具有樺皮船、木板船、滑雪板、狗拉雪橇等。飲食,食魚、獸肉,拉拉飯、莫溫古飯、野菜等。婚俗有搶婚、條件婚、轉介婚、許配婚等。葬俗有樹葬、木克楞葬、土葬、送魂等形式。節日有秋天九月九日鹿神節、年三十祭祖的燒包袱、春天三月三驅瘟神的跳路神。陰歷五月十五的烏日貢等許多歲時節令慶典風俗保存至今。
鄂倫春族人口目前全國有4000多人,黑龍江約佔3000多人,主要居住在大小興安嶺一帶,塔河縣十八站、呼瑪縣白銀納、伊春的嘉蔭縣、黑河地區的遜克縣。過著以狩獵為主,采集、捕魚為輔的生活。創造了包括神話傳說、說唱故事在內的口頭文學、民間歌舞、書面文學。鄂倫春族的樺皮手工藝、獸皮手工藝制作等絕技、篝火節等歲時節令風俗正在成為鄂倫春族的文化符號,推進了我省的文化產業發展。
黑龍江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有些已進入文學藝術各個門類的創作,產生出大量優秀的作品,有些已進入旅游文化產業行列,創造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該系列配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現實挖掘利用空間非常大。2004年黑龍江全面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省文化廳搭建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設在省藝術研究所,主持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日常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特定的文化活動空間及建立文化生態區,如齊齊哈爾梅裡斯達斡爾民族區的民族歌舞、海倫市的東北二人轉、三江平原的赫哲族魚皮樺皮手工技藝等保護項目,都已納入規劃。專家認為,形成一定區域內的文化保護空間,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存在的基礎,在全省重點少數民族及漢族文化遺產資源區域普查基礎上,初步梳理出57項重點保護、挖掘與利用的資源。黑龍江省政府2007年3月27日公布了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7項。
人類的原始漁獵采集生活持續了漫長的50萬年,進入游牧、農耕、工業、信息社會,時間跨度越來越短。當赫哲族,鄂倫春族等漁獵、狩獵、采集民族賴以生存的空間發生了巨大變化,瀕危就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抓住黑龍江『多民族文化聚集地』的優勢,展開對各民族歷史文化資源的調研、追溯,建立民族文化資源檔案、以及省市縣三級保護名錄,使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文藝創作、影視、出版、科研、文化旅游、藝術制作等各個領域全面鋪開,動員全社會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負起責任和義務,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相配套,發揮黑龍江少數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優勢特長,在各相關領域做強做大少數民族文化。
歷史文化資源之三
中外文化交流系列
![]() |
哈爾濱保存著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猶太人公墓。
應優先保護搶救俄僑文化、猶太文化,挖掘朝、日、美、英、法、意大利、波蘭、捷克等國文化,優先研究電影、宗教、音樂舞蹈等文化
應優先保護搶救俄僑文化、猶太文化,挖掘朝、日、美、英、法、意大利、波蘭、捷克等國文化,優先研究電影文化、宗教文化、文學、音樂舞蹈文化、戲劇戲曲文化、繪畫攝影廣告文化、建築文化等城市文化范疇,使文獻資料、實物、遺址遺跡得到有效的利用。
『俄僑文化』。俄僑文化較其他外來文化遺存較多,已有專家進行了基礎性發掘,如俄僑專家刁紹華出版的《俄僑文學》,提供了大量研究線索。俄僑文化主要指20世紀上半葉哈爾濱的俄羅斯作家、詩人、藝術家創造的具有俄羅斯風格的文化、以及俄羅斯文化與黑龍江元素結合的雜交文化。作為俄羅斯遠東俄僑文化中心,哈爾濱曾吸引並且誕生了許多著名藝術家和作家。
『猶太文化』。猶太文化主要是20世紀移居在哈爾濱的猶太人創造的文化,包括鋼琴家、小提琴家、歌唱家、舞蹈等表演藝術家,音樂理論家,藝術教育家、美術家、文學家等,報刊雜志、圖書館、劇院、『荷花』藝術學校、馬卡比體育協會等,以及猶太社區文化。從1899年第一位俄籍猶太人別爾采裡遷居哈爾濱,到1985年最後一位猶太人阿哥列在哈爾濱辭世,猶太人在哈爾濱走過了近一個世紀的漫長歷程,形成了相當完整的社會體系。目前,哈爾濱的遺存包括文獻資料、建築、墓地、實物等頗為豐富,省社科院建立了猶太研究中心,對省內猶太歷史文化資源展開了初步的發掘整理、研究,並與哈爾濱合作,開放了猶太會堂,展出哈爾濱猶太人歷史文化。這些初步形成的階段性成果都可繼續深入挖掘。
『朝日文化』。朝、日文化主要指清末以來朝日移民帶來的文化以及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後產生的文化。由於與中國人民同屬受日本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朝鮮文化其色彩多有反抗意識,如獨立文化、抗日文化等。日本侵佔朝鮮以及中國東北後,尤其是『九一八』事變後,向黑龍江大量移民,形成『開拓團』,同時在文化上實行以摧殘民族意識為中心的殖民文化,實行高度的法西斯文化專制政策,為將東北變為日本殖民地不惜以文化為武器。如偽滿電影提出國策理論,根據日滿一德一心,在平常無事的時候,對於滿洲國的精神建國負有重大責任,一旦有事的時候,責任更大,就是與日本打成一氣,借著映畫這東西,實行對內對外的思想戰!宣傳戰!偽滿日偽文化的挖掘,可深刻地認清這段被侵略的屈辱歷史。這一線索還可延伸到彰顯了黑龍江人民博大胸懷的日本遺孤文化,如對方正的遺孤族群的研究。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曾在黑龍江廣泛分布,作為一種世俗信仰極其平民化、民間色彩濃厚。20世紀初開始形成的以教堂、寺廟為布道、修行場所,以信眾尋求精神寄托為主要內容的宗教崇信文化。尤其是在黑龍江自由生長、彼此互不乾涉的宗教環境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謎底。深入探討宗教文化,可以破解近現代黑龍江中外人士的精神世界。
黑龍江曾存有大量宗教場所,以哈爾濱為例,1939年普查,宗教場所達84處。佛教15處、伊斯蘭教4處、天主教3處、基督教28處、東正教21處、道教10處、猶太教3處。隨著20世紀50年代大量僑民離去,經過50多年社會歷史變遷、自然風化,大多數宗教建築蕩然無存,餘處更顯珍貴,成為那個時代黑龍江宗教文化繁榮的歷史見證。
由於現存的宗教文化遺址遺跡稀少,應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使為數不多的遺存發揮其應有作用。
歷史文化資源之四
紅色歷程系列
![]() |
牡丹江八女投江雕塑。
該系列應重點關注中國共產黨員與共產國際之間形成的『紅色通道』、滿洲省委的故事、劉少奇的故事、東北抗聯以及中朝人民共同抗日的故事,黑龍江指揮中心的故事
黑龍江革命歷史悠久,產業工人革命歷史最早。1908年哈爾濱中俄工人在太陽島舉行萬人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活動,是中國工人階級首次紀念自己的節日。1918年,哈爾濱建立了全國最早的工會組織,到1920年共組織了4次中東鐵路全路大罷工。1924年,成立『中共哈爾濱組』。1925年,我黨派吳麗石到哈爾濱宣傳馬列主義,很快在『三十六棚』、哈爾濱機務段和車站等處發展了工人黨員,建立了中東鐵路第一個工人黨支部。在我黨領導下,1928年哈爾濱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反對日本在我國東北修築五路的『一一九』運動。1927年10月在哈爾濱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成立中共滿洲省臨時委員會。哈爾濱和中東鐵路被看作是連接中共和共產國際、宣傳共產主義和列寧主義的『紅色通道』。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舉行,中共中央通過哈爾濱地方組織設立了接待站,代表從此通道前往蘇聯,負責護送『六大』代表。中共早期領導人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張太雷、周恩來等都來到黑龍江。劉少奇、塞克、羅章龍、羅登賢等都曾在黑龍江領導過、從事過反帝反封建反軍閥斗爭。
1930年2月13日,當時擔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的劉少奇在哈爾濱秘密主持召開了一次全路工人代表會議,會議為中東鐵路和哈爾濱工人運動指明了方向。『九一八』事變後,中共滿洲省委機關遷入哈爾濱成為指揮東北地方黨組織和抗日部隊的中樞。
東北抗日武裝形成規模的包括馬佔山江橋抗戰、東北抗聯的11個軍。東北抗聯11個軍中,9個軍曾在黑龍江深山老林抗擊日本侵略軍。馬佔山、趙尚志、李兆麟、趙一曼、楊靖宇等英雄人物,以及『江橋抗戰』、『八女投江』等震驚中外的事跡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悲壯之歌。
在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中,朝鮮共產黨、革命家與黑龍江紅色歷程結下不解之緣。朝鮮人民與黑龍江人民共同抗日的抗聯文化遺存,是國際共產主義世界團結協作的經典。韓國金佐鎮將軍也在黑龍江留下了英勇不屈的抗日遺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日軍在哈爾濱平房區設立了731細菌部隊,目前已成為罪證陳列館,被世人稱為繼奧斯維辛集中營、日本廣島和平紀念公園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大遺跡之一,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解放戰爭時期,黑龍江成為我黨軍事指揮中心,進入輝煌歷史時期。1945年,陸續開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各部隊同東北抗日聯軍組成東北民主聯軍,1946年4月28日解放了哈爾濱。哈爾濱成為全國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四野前線指揮部設在雙城堡。黑龍江作為戰略大後方,在物資上保障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四戰四平和遼沈戰役的最後勝利。以黑龍江為根基組建的『四野』是解放全中國的一支重要中堅力量,這些戴狗皮帽子的『精華』從黑龍江一直打到海南島,聲名顯赫。當時,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附設了外國語學校,它的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俄文隊。這個隨軍外國語學校在1958年成為黑龍江大學。我黨高級領導人張聞天在合江工作,佳木斯被稱作『東北小延安』。黑龍江指揮中心地位被後人稱作『第二西柏坡』,除張聞天,我黨的其他高級將領林彪、彭真、羅榮桓、陳雲等20多位都在此工作過。這一時期,還誕生了楊子榮『深山剿匪』、土改『趙光?』一系列家喻戶曉的故事。
黑龍江的紅色歷程中還有蘇聯紅軍1945年出征東北解放黑龍江的故事,外國友人羅生特1945年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衛生部長。1946年至1948年,羅生特配合賀誠接收了哈爾濱醫科大學建設戰時醫療基地、為在哈爾濱的羅榮桓等領導人和在戰斗中負傷生病的軍人治療。
新中國成立前,馬迭爾賓館是我黨與民主人士共商新政協的見證地。1948年10月21日起至11月25日,根據中共中央精神,高崗、李富春在馬迭爾賓館主持召開了由沈鈞儒、譚平山、章伯鈞、蔡廷鍇、王紹鏊、高崇民、朱學范、李德全等人參加的數次座談會,就關於召開新政協會議草案征求意見。此後,第二、三批民主人士李濟深、茅盾、章乃器、柳亞子、何香凝、郭沫若、許廣平等人陸續抵達馬迭爾賓館,共同商討新政協大計。
該系列應加大對滿洲省委舊址、馬迭爾賓館、哈爾濱侵華日軍731部隊遺址等舊址的保護和挖掘力度。應重點關注中國共產黨員與共產國際之間形成的『紅色通道』、滿洲省委的故事、劉少奇的故事、東北抗聯以及中朝、中韓人民共同抗日的戰爭,黑龍江指揮中心的故事。
紅色歷程系列在黑龍江有獨特革命傳統教育的價值,對近現代黑龍江革命歷史的挖掘、以及被湮沒在歷次革命運動中的革命歷史文物、遺址的開發,對重要歷史文獻、傳說、口述實錄的搜尋與利用,對鞏固我黨執政黨地位,弘揚民族精神,加強黑龍江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文化資源之五
文化名人系列
![]() |
蕭紅故居。
該系列以古代、近現代、當代歷史分期為切入點,保護挖掘名人遺址遺跡、作品、行蹤、軼聞、手跡以及實物等方面,根據文化名人歸屬的文化領域再組成系列,進一步細化
在黑龍江漫長的歷史中,許多文化名人用他們的詩詞歌賦、論說著述、文學、戲劇、繪畫、書法、音樂、歌唱、表演等諸般纔藝,以及軼聞遺事為這塊土地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哈爾濱的一些文化名人多受到外來文化的熏陶,如著名翻譯家、畫家高莽曾就讀於哈爾濱基督教青年會學校,從小使用英俄兩種語言讀書,他的畫家老師是列賓的學生,這些經歷影響了他的人生道路。再如,創作了《烏蘇裡船歌》的哈爾濱作曲家汪雲纔,是猶太音樂家特拉赫金貝爾格的弟子。
大量中外文化名人,在黑龍江學習、工作、停留過,對黑龍江的文化建設做過貢獻。如指揮家艾·梅捷爾,1918年任中東鐵路局交響樂團指揮,成為東北亞地區水平最高的交響樂團。音樂教育家、小提琴演奏家特拉赫金伯爾格1947年擔任哈爾濱蘇聯高等音樂學校校長。還有宋慶齡、埃德加·斯諾、胡適、瞿秋白、徐悲鴻、程硯秋、田漢、馬寅初、劉白羽等均來過哈爾濱,並下榻馬迭爾賓館,使馬迭爾賓館具有了重要歷史見證價值。
淪陷時期,羅烽、金劍嘯、蕭紅、蕭軍、白朗成立了『星星劇團』,進行了大量文學藝術活動,宣傳抗日文化。新詩人戲劇家塞克、左翼作家畫家金劍嘯在東北抗戰時期影響更大。
1945年後,革命文化空前繁榮。從延安返回的東北作家蕭軍、舒群、羅烽、白朗、唐景陽等在黑龍江積極開展革命文化工作。華君武創辦《東北畫報》,延安魯藝的大批藝術家紛至沓來。王大化、於蘭、顏一煙等組成戲劇小分隊在佳木斯、哈爾濱街頭演出著名秧歌劇《兄妹開荒》、《動員起來》、《夫妻識字》等。呂驥、李劫夫、向隅、安波、張魯、寄明、瞿維、馬可、陳紫、劉熾、黃准、沙青等一大批延安魯藝的音樂理論家、作曲家到黑龍江工作。
解放後,黑龍江進入開發建設時期,丁玲、艾青、吳祖光、丁聰等右派、中右文化人以及十萬轉業官兵開發北大荒,北大荒一時文風極盛,誕生了著名的北大荒文藝。
為支援黑龍江建設,一些文化名人調任哈爾濱。如著名歌唱家張權,1961年從中央實驗歌劇院調往黑龍江歌舞團,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就出自她的提議。著名編劇烏·白辛因妻子被劃為『右派』,1958年從八一電影制片廠調往哈爾濱話劇院任職,創作了《冰山上的來客》、《赫哲人的婚禮》等經典作品。這些支援黑龍江建設的文化名人,為建國後的黑龍江文化繁榮做出了很大貢獻。這一時期,叢深、晁楣、張作良、張楨麟、杜鴻年、張路、郝伯義、郭頌等許多本土作家、藝術家脫穎而出,對黑龍江文化作出了貢獻。
新時期以來,黑龍江文化名人勢頭更健,如作家張抗抗、阿成、遲子建、韓乃寅等,戲劇表演藝術家白淑賢等,畫家盧禹舜、於志學、賈平西等,上世紀80年代嶄露頭角的導演李文歧以及哈爾濱籍導演新秀獲第14屆金雞百花獎的馬驪文等,哈爾濱話劇院演員杜雨露、彭玉等,音樂教育家金鐵霖,歌唱家李雙江、殷秀梅,主持人敬一丹,相聲演員師勝傑,通俗歌手孫悅等一大批人纔,再如世界冠軍孔令輝、楊揚、陳露等一大批優秀體育人纔,把黑龍江文化推向了全國和世界,形成了黑龍江地域文化的風格流派,樹立了黑龍江文化形象。
文化名人系列的深入發掘不僅可以使黑龍江人文色彩更濃厚,而且對於黑龍江經濟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名人是提昇地域文化的名片和品牌,名人效應在當代不僅具有增強地方文化軟實力,加深其內涵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強的經濟拉動力量。
該系列以古代、近現代、當代三個歷史分期為切入點,保護挖掘名人遺址遺跡、作品、行蹤、軼聞、手跡以及實物等方面,根據文化名人歸屬的文化領域再組成系列,進一步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