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公路為沿線經濟提速 悄然改變百姓生活
2008-07-08 14:55:0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陳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8日訊 安達市青肯泡鄉的農民張興富沒有想到,國道明水至沈陽公路的組成部分——安達至任民鎮公路的通車,竟讓他改了『行』。他向記者展示剛剛領到的機動車駕駛證和農用車牌照。過去,沿線6個鄉鎮的居民出行經常要繞草甸子、耕地,30多公裡的路得走4個多小時;沿路鄉鎮的養奶牛戶,遇到下雨天,幾百噸的鮮奶運不出去,白白損失。而今天,路通了,鄰居們都在擴大養牛規模,他也做了一個決定:『棄農從商』,做送奶運輸專業戶。

  900億

  放大黑龍江省東北亞中心點效應

  『要想富,先修路』。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公路建設取得長足發展,但與全國相比,黑龍江省公路密度僅為每百平方公裡31公裡,在全國排名第25位;高速公路裡程1044公裡,在全國排名第21位,目前全省13個市(地)還有7個不通高速公路;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僅佔公路總裡程的7.1%,在全國排名第26位;國省乾線公路路面鋪裝率為71.7%,在全國排名第29位。公路現況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遠遠不相適應。

  今天,公路建設的號角已吹向。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交通廳制定出適度超前發展、按輕重緩急、分層次建設的新規劃:用三年多一點的時間,投資900億元,基本形成以哈爾濱為中心,橫貫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省、連接周邊的整體公路網絡;實現省城與13個市(地)高等級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相連接;國省乾線公路『斷頭路』全部打通;出省公路全部建成二級以上公路等目標,這些工作量是黑龍江省前20年高速公路建設總和的近2倍。

  那麼,作為全國的交通神經末梢的黑龍江省,真的需要這麼多的高速公路嗎?

  對此,省交通廳廳長高志傑對記者說:『作為我國最北方的省份,我們不能選擇我們的邊緣位置,但是我們卻可以選擇我們的思維方式。從全國的角度看,我省是處於全國交通的神經末梢,但我們向前看,越過邊境線,越過俄羅斯,我們就會看到我省處於東北亞區域內的中心位置,而東北亞經濟圈,正是我們的機遇所在。東北亞區域內的中國東北、朝鮮、韓國、日本、蒙古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幅員約1700萬平方公裡,人口佔全球的1/4,經濟總量約佔世界的1/5。』

  900億的公路建設投資,必將打破我省的交通發展的瓶頸,放大我省東北亞中心點的經濟效應。

  公路

  為沿線經濟提速

  巴彥、木蘭、通河是哈爾濱市乃至全國三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過去這三個縣不通鐵路,甚至沒有一條高等級公路。對外聯系的惟一陸路通道——一條建於日偽時期的低等級砂石路,讓三個縣招商引資無一例外在『路』上卡了殼。木蘭縣發改局局長沈廣鑫對記者說,該縣的資源優勢曾引起日本一家食品公司的關注,但該公司來實地考察那天正是雨後,路上凹凸不平又過於泥濘,縣裡特地在路上鋪了一層苫布,可這層苫布還是把客商嚇跑了。

  全長565公裡的哈肇(哈爾濱至蘿北的肇興)公路建成後,讓百姓出行提速:原來的哈肇路與濱北鐵路有平交道口,經常兩三列列車順次通過,因此老哈肇路常常兩頭堵車,沒有一兩個小時過不去車。現在竣工通車的哈肇公路在這裡修建了跨線橋,行車再不受鐵路的影響。以前從巴彥縣到哈爾濱公路大橋得跑三四個小時,如今一個小時左右就到。從呼蘭區最偏遠的鄉鎮楊林鄉至呼蘭區中心地帶原來至少得用2個小時,如今只需30分鍾。

  因為原來的哈肇路太難走,木蘭、通河兩縣的人們常常通過松花江上渡船過江,走過一段砂石路後再通過哈同路到達哈市。把所乘車輛用船擺渡過江不但要付出20~200元不等的費用,僅是等船也要等上很長時間。如今2個小時以內可以從木蘭縣到達哈市,2個半小時左右可以從通河縣到達哈市。

  哈肇路剛通車,路上就見到了『金龍』、『沃爾沃』的身影。現在,三縣的客運班車全換上新車了,路好了,省車又省油,連票價都降下來了。運輸方便了,沿線的農戶也紛紛嘗試著在以前不敢種植的品種上試身手!

  哈肇路,徹底打開了三個縣對外開放的大門:巴彥縣西集鎮負責人告訴記者,公路通車後,該鎮融入了哈爾濱1小時經濟圈,區位優勢、交通優勢都顯現出來。一家以玉米棒為原料的化工產品公司將廠址選在了西集,投資1700萬元在此建廠,預計一年可收購玉米棒1.8億公斤,給農民帶來700萬元的收入。有了這條路作保障,木蘭縣今年向上海銷售的大米同比增加了50倍;通河縣借百年縣慶把德國、韓國、日本的客商都請來了,外商對這裡的資源和交通優勢都極感興趣。

  通村路

  讓游子踏上歸程

  尚志市河東朝鮮族鄉地處尚志市郊,是全市以水稻生產為主的產糧區。過去全鄉由於地處平原水田區,各村屯道路基礎差,每年道路翻漿現象嚴重,人畜、車無法通行。農民辛辛苦苦種的大米,也因路不好,無人收不得不賤賣,雖然這裡的大米遠近聞名,可家家戶戶的日子並不富裕。多年來,這個村有三分之二的人都遠赴韓國。

  通村公路修好了,第一個回來投資置業的是北興村的李貴龍。他對記者說,在韓國打工8年,每年過完春節走時,望著站在村口的父母和孩子都是心如刀割。有時也想不走了,可在家乾呆又呆不住,那時路不好,村裡一天連個車影都看不到,更別提在家投資乾點啥了。如今,路修到了家門口,去年,李貴龍投資150萬把閑置多年的村小學校買下,建起了養殖場,又花50萬元買來100多頭黃牛,現在他又萌生了建一條現代化屠宰線的念頭。像他這樣從國外回鄉投資的人多了。河東鄉黨委書記李東日介紹,大星村有308戶,從2005年修建通村公路以來,回鄉投資人員已有200多人。

  據省公路局局長朱金玉介紹,2003年,我省第一條農村公路開工建設。據不完全統計,全省農村公路的建成通車,路邊經濟發展帶動相關產業投入38億多元,受益鄉鎮農民平均就業率提高了8.9%,農民年平均增收800餘元。5年過去了,近4萬公裡的『致富路』、『就業路』鋪到了農民家門口,使我省近2000萬的農民離外面的世界近了,也離他們渴望的好日子更近了。

  藍圖已經繪就,『公路建設三年決戰』一定會更加深刻地改變我省百姓的生活。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