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負著黨中央、國務院重托,帶著對重災區劍閣人民的深情厚誼,黑龍江省委書記吉炳軒提出援建工作要辦好、辦實、辦快。由此黑龍江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國會有了一個新身份:支援劍閣縣災後重建前線指揮部總指揮;指揮部12名工作人員也有了第二故鄉:他們將在劍閣長駐3年,直至守護著劍閣古城震後重生為經濟強縣。
在依然雄壯的劍門關下,四川盆地北部山區,多了東北人揮汗忙碌的身影--
帶著行動方案來
6月14日晚11時許,黑龍江省對口支援劍閣災區對接組來到劍閣。次日上午,他們出現在劍閣縣城下寺鎮渡口社區、沙溪壩、修城壩等地,下午1時,對接組兵分8路奔赴劍閣縣42個重災鄉鎮,掌握第一手資料。
在上寺鄉三房村,一條長達3公裡的地裂縫觸目驚心,次生災害隱患不可掉以輕心;在發生4.8級餘震的姚家鄉,村民何秀英家14間房屋垮塌,災後農村永久性住房重建亟需啟動。實地調查後,劍閣縣地震記錄片及大量數據,讓對接組對劍閣災情有了全面認識。
他們還看到,在巨大的災難面前,劍閣醫院在帳篷裡照常接診;教師揮汗如雨清理校園廢墟;就在他們到來的第三天,就有3戶企業開工建設。
6月16日下午,對接組抓緊編制重建實施規劃。對確定的項目一次規劃,三年實施,突出教育、衛生、居民安置等當務之急,分輕重緩急確定三年實施項目。6月17日上午,《黑龍江省對口支援劍閣災區行動方案》草案形成。
敲定7大類40個項目
在黑龍江省政府副秘書長韓冬炎和前線指揮部總指揮劉國會帶領下,黑龍江省支援劍閣縣災後重建前線指揮部12名工作人員,於6月25日到達劍閣。他們帶來了第一批恢復重建項目:7大類,共40個,包括集中安置小區3個,學校災後恢復重建13個,衛生基礎設施建設5個;敬老院2個;交通基礎設施3個;震損水庫除險加固3個;鄉鎮供水工程恢復11個。
次日,首批項目黑龍江方面有關負責人分別到各援建項目點實地調查,連夜逐一研究落實,制定出具體的工作計劃。
黑龍江『第一縣』
黑龍江對口支援對接組把劍閣當作自己的家鄉,把災區群眾視為自己的親人。『劍閣現在不僅是黑龍江省66個縣中的一員,而且吸引了3800萬黑龍江人民關注的目光,是我們黑龍江第一縣。』韓冬炎說。劍閣重建,更需造血。川北山區,野生柴胡、三顆針、黃藥子等藥材貯量大,勞動力資源豐富,而黑龍江大型藥企雲集,利用『哈藥』等知名品牌的市場優勢,可以增加劍閣的『造血』能力。
6月25日起,前線指揮部開始長駐劍閣。他們表示盡最大努力滿足劍閣急需。6月30日,他們高舉右拳,莊嚴宣誓:『龍劍同心,共建家園。』總指揮長劉國會說:『我們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