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9日訊 如果你打開祖國的版圖,自豪的森工人會告訴你,在這個版圖的東北端有一片遼闊的森林,它覆蓋了黑龍江省近1/4的國土面積,那就是天然林保護工程的施業區。它是東北地區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這片遼闊的林海抵御著西伯利亞的寒流和內蒙古高原的寒風,阻隔了太平洋的熱浪與臺風,大西北黃沙也因它而滯緩了進犯的腳步。它庇護著在整個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腹地,在它的羽翼下,人們安居樂業。
經過十年『天保工程』的建設,在帶來千億元生態效益的同時,林區經濟也由原來的『獨木支橕』變為『五大產業』協調發展——
十年『天保』之直觀成就
□雙增長
黑龍江森工林區是全國最大的重點國有林區,經營總面積1006萬公頃。這些廣袤的森林廣泛分布在小興安嶺、張廣纔嶺、老爺嶺、完達山等山系。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省森工總局下轄四個林業管理局全部被劃入為天保工程實施區。
人說十年樹木,從1998年至今,『天保工程』實施已經整整十年,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十年間森林面積和蓄積的『雙增長』很說明問題:截至2007年,森林面積增加1193.3萬畝,比工程前增加了10.6%;森林蓄積增加7910.2萬立方米,比工程前增加了13.44%,森林覆被率提高了8.1個百分點。
□綠生態
森林面積、森林蓄積和森林覆蓋率的大幅度提高,為建立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我省乃至整個東北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天保工程』建設十年來,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31億元,按照國家綠色GDP的核算體系和方法,森工林區為整個社會帶來的生態效益達到1237億元,是天保工程總投入的近10倍。十年間,『天保工程』在涵養水源、淨化大氣環境、保持和改良土壤效益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十年『天保』之衍生效益
□多種經營
在為祖國無私奉獻生態效益的同時,森工人的生活也在悄然改變著。實施天保工程以來,森工林區經濟總量年均增長10.6%。林區經濟由原來的『獨木支橕』變為『五大產業』協調發展。創造了聞名全國的『清河模式』的清河林業局就是在全省森工系統中率先進行綜合配套改革,探索建立『人大授權、政府派出、林區區域管理、內部政企分開』的新體制,建設生態經濟改革試驗區,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清河模式。好的機制給林業局帶來了充足的發展動力,依托林區資源稟賦,他們大力發展藥業加工、木材加工、糧食加工、山副加工及礦產加工等產業。2006年,全區在山上建立了以家庭經營為主的北藥、山野菜、食用菌、養蜂、硅礦石、石灰石和紅松種子林等八大基地,其中五味子種植面積達1800公頃,是全國最大五味子種植基地。依托這些基地,在山下建立了五味子飲料廠、刺五加茶廠、山產品加工廠、畜禽屠宰廠等龍頭加工企業。近幾年來,共引進項目18個,總投資近10億元。目前,規劃的工業園區已經被投資辦廠者佔滿,林業局不得不提高入園標准,規定投資在2000萬元以下的企業不准在園區落戶。
隨著改革的深入,林業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他們已經探索並實施了森林資源管護經營責任制改革,實現了森林資源保護和開發林下資源、發展林區經濟的良性互動,使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呈現協調發展的態勢。近幾年,全林區投入資金4.3億元,建設通場公路907公裡。生活條件的改善和不斷拓展的發展前景還給林區帶來高漲的人氣。通北林業局在實施『天保』之前4萬林區人口中有一半遠走他鄉謀生路,『天保』後,已有一萬餘人重返故鄉,依靠發展多種經營實現企興民富。
我森工林區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十年間,在旅游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已投入幾億元,森林旅游已經成為林區的新型支柱產業。到茂密的原始森林走一走,呼吸林間甘甜、清新的空氣,體味林區的獨特韻味,森林旅游在讓都市人回歸大自然的同時林區人也在緊密接軌著一項項現代產業。未來,他們將朝著更美好的未來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