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0日訊 四年前,由於過度放牧導致杜爾伯特草原一度退化,呈現『片片鹼巴拉,漫天刮黃沙』的景象。禁牧四年,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帶來直接經濟效益達億元。
6月的杜爾伯特草原,放眼望去一片蔥綠:黃花遍野,牧草青青,到處一片生機盎然。
可是,有誰會想到,四年前的草原卻是『片片鹼巴拉,漫天刮黃沙』的景象。由於連年乾旱加之過度放牧,2004年以前,這個縣的草原曾經一度退化,每畝產草量僅有20到30斤,2001年全縣469萬畝草原牧草產量僅有7萬噸。
為了改變草原退化狀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從2004年開始,對全縣469萬畝草原實行禁牧政策,禁牧4年來,牧草產量迅速翻番,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為了確保禁牧工作順利進行,這個縣制定了嚴格的草原管護制度,成立了草原執法大隊巡護草原,杜絕了偷牧現象的發生。這個縣的畜牧部門領導堅持常年下鄉,督促、檢查禁牧工作。發現草原偷牧行為,就對偷牧者所在的鄉鎮予以通報批評直至曝光。除此之外,這個縣還制定了草原承包辦法,已經把全縣364萬畝可利用草原全部承包給21000餘戶農民經營管理。
經過4年的努力,禁牧的效果已經十分明顯。據這個縣的草原站專業技術人員科學測算,禁牧後牧草平均高度達到了35厘米,平均增長了20多厘米,全縣去年牧草總產量達到了35萬噸,增產28萬噸,禁牧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達1億餘元。
實行草原禁牧也帶來了生態環境的改善。通過禁牧,草原植被覆蓋率比2004年以前提高了50%,草原上的斑駁裸露鹼地已經很難看到了。往年一到春季,草原上就會出現風起沙揚的現象,今年的風沙少多了,全縣364萬畝可利用草原有望恢復到469萬畝。
更為主要的是,禁牧促進了農民發展畜牧業的積極性。由於今年牧草長勢好,農民們紛紛購進優質奶牛,擴大養殖規模。看到自家承包的草原牧草長得好,腰新鄉巴彥村紅河屯農民張寶華一下子就買回來三頭優質大奶牛,他笑呵呵地說:『這下我可要發大財了。』2007年末,這個縣的奶牛存欄增長到了13.5萬頭,去年,全縣農民向伊利集團交售的商品奶量達到了14.3萬噸,農民人均來自畜牧業的收入達到了2461元,佔農村人均收入的62%。
草原禁牧也帶來了旅游業的發展。草原生態得到恢復後,草原風情旅游線路越來越得到游客的青睞,這個縣吸引了八方游客紛至沓來,據統計,來這個縣觀光的游客有80%以上是衝著這個縣的草原風情來的,去年共接待游客51萬人次,旅游收入1.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