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有好藥更要有好『槍』 農田施藥呼喚標准藥械
2008-07-11 14:49:09 來源:東北網-農村報  作者:孫洋 陳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1日訊 『這些用老式施藥機械噴過的大豆田裡的豆苗已經明顯產生藥害,豆葉已經出現卷曲和斑點,但是那片大豆田是用新式施藥機械噴藥處理過的,你看那豆苗多精神!』。日前,在綏化市北林區太平鎮團結村召開的新型施藥機械標准作業示范現場會上,省植保站站長陳繼光站在地頭,有痛心也有安慰。指著用新老兩種施藥機械噴過藥的大豆田,兩塊地噴藥後的對比效果,連外行人一搭眼都能看明白。技術人員現場對新老兩種施藥機械的噴頭進行噴量測試,噴量差別之大令人吃驚,差了數倍。

  據了解,作為農業大省,黑龍江省也是農藥使用大省,無論是除草面積還是除草劑用量都位居全國第一。但同時,屢屢發生的藥害也對黑龍江省的糧食生產構成了威脅。而據專家介紹,藥害的產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農藥質量問題,施藥時間、施藥技術、施藥機械等都可能對施藥效果產生影響。可以說,現代農業生產呼喚施藥標准化作業。

  藥害產生原因多

  『非標』藥械成隱患

  椐省植保站的同志介紹,造成黑龍江省農田藥害產生的原因主要有:農藥長效殘留、不利氣候條件造成藥害、漂移產生藥害、施藥機械不精准或作業不標准導致藥害。其中,施藥機械不精准或作業不標准是產生農田藥害的主要原因。

  由於黑龍江省人均土地面積大,機械噴霧機普及率達80%以上,但施藥機械『非標』(農民自制的懸掛式噴霧機)比例高達95%。高效農藥與落後藥械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跑冒滴漏問題嚴重。噴藥不均導致藥效不好,藥害頻出。為提高藥效,農民的超量用藥問題也十分突出,倍量甚至三倍量使用,不但提高了生產成本,還導致農田雜草及病蟲抗藥性增強,也使得一些本不該出現的藥害發生,甚至由於超量使用導致的殘留藥害屢見不鮮。


  『非標』施藥機械

  成為推進標准化施藥的瓶頸

  黑龍江省農戶使用的『非標』藥械普遍存在噴頭型號不一致、壓力泵壓力及機車作業速度沒標准、噴頭間流量差異大等問題,直接導致田間施藥作業誤差極大,防治水平難以提高。省植保站通過實驗室和田間測定,農戶用的噴頭間流量誤差一般在50%以上,最高甚至相差500%。雖然現在新型的施藥機械已經出現,但農民對新型藥械的重視程度遠遠低於對農藥的重視程度,結果導致『非標』藥械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藥害的頻頻發生,也讓職能部門推廣施藥標准化工作困難重重。可以說,『非標』施藥機械的大量使用已制約了標准化施藥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推廣標准化施藥

  需多方努力

  這幾年,黑龍江省在推廣施藥標准化有了很大的進步,作為職能部門的黑龍江省植保站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細致工作。並在全省組建了43個縣級機防隊,這些機防隊的施藥機械先進,技術人員齊全,組織嚴密,主要是針對重大突發性病蟲害及公共地帶進行應急防治,還遠遠滿足不了黑龍江省農業生產的需要。

  隨著黑龍江省的農業合作社、農業專業協會、農民互助協會等各類農民合作組織迅猛發展,把農村大量的閑散農業機械組織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農業機械的作用,大大提高農田施藥的機械化程度,是黑龍江省病蟲害防治的方向。但由於這些組織尚處在發展階段,存在著組織規模小、『非標』藥械比例大、技術人員缺乏培訓、田間施藥作業質量差異大、各村間發展不平衡、無法集中調配使用等問題。特別是新型精准的施藥機械極少,限制了施藥標准化技術的應用,使高效藥、新藥的使用效果打了『折』。

  業內人士認為,打破限制施藥標准化應用的瓶頸,必須從推廣使用標准的新型施藥機械入手,只有這樣,纔能為施藥標准化應用打造一個平臺。這兩年,黑龍江省植保部門開始推廣新型藥械的使用。雖然新型藥械具有噴灑著藥均勻,一般可提高藥效20%以上,明顯降低生產成本和減少對環境污染等特點。但由於價格較高(每臺新型施藥機械價格為4000元左右,老式施藥機械每臺1500元左右),農民購買有困難,限制了新型藥械的推廣速度。這樣,需要各級政府給予扶持,農民購機給予補貼,這方面黑龍江省有成功的經驗。我們是否能像2006年那樣,對購買新型施藥機械給予購機補貼,特別是對農機合作社購買新型施藥機械給予重點扶持,這樣可加快老式施藥機械的更新換代。而通過新型施藥機械的應用,也給農民一個對新型施藥機械認識的過程,使農民由原來的不認識、不接受,固執地使用老式施藥機械,到不但接受,最後個人出資購買。從而實現加快施要機械的藥新換代步伐。

  新型施藥機械的出現,可以說為標准化施藥打下了堅實基礎,如何發揮新藥械的威力,實現施藥由經驗操作向標准操作,實現精准施藥的目的,還有許多工作需要有關部門合作,對操作手開展人員集中培訓,全面提高操作手的業務水平,使農業生產中技術性較強的植保工作,走上專業化防治道路。

  一戶買機眾人用

  新機械帶來新財路

  據省植保站站長陳繼光介紹,將廣大農戶組織起來,在病蟲害防治上開展統一防治、專業防治,是今後黑龍江省植保工作的一個趨勢。同時也符合未來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向。目前,在黑龍江省各地普遍存在的村民互助植保作業方式,已經具有了這種專業化組織的雛形,農戶間采取一戶有機戶負擔幾戶或十幾戶農田的噴藥作業,收取一定的報酬,讓業戶自願選擇,有機戶優勝劣汰。在綏化市,記者見到一位農民利用新型的懸掛噴霧機為同村農戶的大豆田進行化學除草,每畝收取4元的作業費。當記者問他一個生產周期能掙多少錢,他只是笑,不肯說出自己的收入。省植保站林正平科長告訴記者,用這種新型的施藥機械,一個作業生產周期(23天左右),作業面積可達六七千畝,如滿負荷運轉,一個作業周期的費純利潤可達1萬元以上。現在的農民合作組織和有條件的農民應抓住這個好時機,為自己開闢一條新的致富之路。同時,也可以使黑龍江省的病蟲害防治效果上一個新臺階。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