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兩袋大米寄災區 哈市清貧老夫妻收廢品攢錢買米
2008-07-12 15:38:0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杜懷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2日訊 綿竹市抗震救災指揮部給本報發來的一封感謝信,讓我們知道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位老人,他家境並不富裕,但把兩袋愛心大米寄到了災區。在大米袋子上,老人留下了一首詩和自己在哈爾濱的地址。借助著綿竹寄來的感謝信中這一點線索, 8日下午,記者輾轉在金博花園小區找到了常洪義老人。

  『我是農民出身,當時在電視上看到災區很多農民家園被毀,我心難受了很多天,想來想去就想捐100斤大米,給受災的人郵去。這點東西太少了,表個愛心,沒啥好采訪的啊!』75歲的常洪義老人面對記者這樣說,聽說綿竹市抗震救災指揮部給他發了感謝信,他高興地說:『知道他們收到大米就行了,這我就很高興了!』

  記者找到老人的家時,他去附近的高校校園收廢品了。在小區開了一間食雜店的兒子對記者說起了自己的老爸:『我爸這輩子不容易,早年在農村生活艱難的情況下,還在四個兒女裡供出兩個大學生。老人小時上過5年學,愛讀書,特別愛看文學詩歌方面的書,愛與有學問的人交流。這些年子女們在城裡就了業,老人也隨著將家搬到了哈市,但我媽癱瘓了,19年來都是他端茶倒水侍候著。他們生活也不寬裕。』

  說話間,老人推著收廢品的小車回來了,車上裝了些收來的紙殼。見到記者采訪,老人有些靦腆。他的老家是我省的綏棱,來哈後賣過報紙,近年來歲數大了,家裡還有癱瘓的老伴需要照顧,就沒法在外面賣報了。現在老人每天基本是隔兩小時出去一趟,收點舊書或廢紙殼,然後趕緊趕回家照顧老伴。老人說,收廢品不是為了養家,兒女都孝順,都給錢貼補他和老伴的生活,只是當個營生,收來書還能自己看看,獲得點精神食糧。再者,就是想將這些錢攢起來,捐給各地受災的農民或學校,幫幫更困難的人。他說,自己是農民,知道農民的苦!

  這次汶川地震發生後,老人看了電視心情很沈重,那些場景時時浮現在他眼前,他要盡自己的一點力量。子女們說各自在單位都為災區捐款了,但老人說他要盡自己的一片心。於是他托人去糧店買來了100斤大米,又和兒子在家打好包裝,冒雨將大米送到郵局,發給了災區。幾天後,他又跑到郵局,向國家紅十字總會再次捐了50元錢。郵局的工作人員都認得他了,說您老不是都捐贈大米了嗎,咋還要捐錢,老人說,能多幫幫就多幫,再獻點愛心。

  提到在米袋上他寫下的幾句詩,老人說是有感而發,寫得不好,只是表達一下心意而已。臨別,老人小聲說以後照顧好老伴的同時還要去收廢品,掙來的錢攢好,有需要的人就獻點愛心!

  緣起:兩袋愛心米

  6月18日,綿竹市市長李友成陪同國家工商局的有關領導到綿竹物資接收處101倉庫視察,在倉庫的一角發現了兩袋與眾不同的大米。一只口袋上用黑色粗筆寫下這樣的詩句:祖國人民親骨肉,我有足食讓他暖。另一口袋上也用黑色粗筆這樣寫道:一方有難八方援,挺起腰杆再重建。郵寄地址是『綿竹市抗震救災指揮部』,落款是:『農夫常洪義獻,2008年5月29日』。

  小小的兩袋米也許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這個清貧的家庭而言,這是一份對災區人民濃濃的、厚厚的一份情。

  綿竹試驗學校劉峙健

  災區寄來感謝信

  尊敬的常洪義先生及您的妻子:

  您們的惠贈,我們已經收到,您們的愛心已到達綿竹,您們的愛心已感動綿竹,這一份彌足珍貴的捐贈將永留綿竹人民的心中。

  眾所周知,5·12大地震讓綿竹這個被譽為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的縣級市遭到重創,昔日的美好家園成了廢墟一片,東汽、劍南春、龍蟒等骨乾企業面臨癱瘓,沿山旅游開發陷入困境。萬餘名亡靈企盼故土重現生機,還有五十萬人民渴望家園重現繁榮。來自全國各地的援助紛至沓來,五彩的帳篷讓所有災民有了棲身之所,一批批活動板房交付使用,永久性建築正在規劃建設。綿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建。

  我們的災難是空前的,但我們的力量是無限的,那是因為我們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那是因為我們有一支堅強有力的人民軍隊,那是因為我們有像您和您的妻子一樣的愛心人士無私的支援和幫助。所有愛心,無論多少,所有的善意,積沙成塔,都凝聚成強大的力量和無比的信心。庇佑綿竹蒼生幸福安康,庇佑天下風調雨順。

  災難已經過去,幸福必將來臨。我們相信,在祖國這個大家庭裡,災難只能讓我們像浴火的鳳凰,必將獲得新生,必將以矯健的英姿重新騰飛。到那時,我們一定會邀請您們到綿竹做客,盡覽綿竹旖旎風光,感受綿竹感恩熱情!

  敬祝兩老:幸福安康

  綿竹市抗震救災指揮部宣傳中心

  2008年6月18日

責任編輯: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