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7月5日起,本網陸續推出在哈高校引進高層次人纔的先進事跡。他們刻苦鑽研或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或推動了學科建設,或在產學研上取得了突破。他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黑龍江省各方面人纔的精神面貌。希望各類人纔從中汲取力量,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東北網7月14日訊 題:機器人專家——記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劉宏
記者 顧碩
![]() |
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劉宏教授 |
劉宏,工學博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首批特聘教授,現任中德空間機器人技術聯合實驗室主任。
說劉宏是機器人專家一點都不過分。因為劉宏在機器人領域取得的優異成績足以證明這一切。童年時的夢想在辛勤的耕耘中成為現實,這是對他默默付出的最好回報。
劉宏1982年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精密機械設計專業,對所學專業的熱愛使劉宏顯得與眾不同,他常常一個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實驗室成為了他的最愛,劉宏對學業的刻苦執著精神讓教師和同學們欽佩。
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
"科研是一種樂趣,是一種責任,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教育部創新團隊的帶頭人劉宏教授對科學研究有著他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理念。
長期以來,劉宏從事智能機器人末端操作系統的研究工作,作為主要人員參加過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863』的研究項目。從1987年到1991年完成了『具有多種觸覺功能的靈巧手及控制系統的研究』,提出了宏微操作器系統的理論,即用宏操作器去實現大范圍、粗精度、高速度、粗定位的運動,用機器人末端的微操作器去實現精密的、有感覺的微細操作。該項目在1990年底經過國家『863』專家組的驗收。該課題獲國家技術司授予的集體二等獎,這項研究對提高現有機器人系統的整體定位精度和感知操作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自1991年以來,劉宏作為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被國家教委公派前往德國宇航中心機器人及系統動力學研究所學習並工作。1991年到1999年,在德國宇航中心機器人及系統動力學研究所,劉宏主持研制成功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為復雜、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多傳感器多關節四手指機器人手。首次提出了基於關節扭矩的在手指尖任意直角坐標系的不同坐標上具有可編程阻抗參數的概念,這一概念是實現仿人手穩定抓握的關鍵。
機器人團隊協作攻關
走進機器人研究所,立刻會感受到一種科研的魅力,一種蓬勃的生機,一種創新的氛圍。
劉宏帶領的『機器人機電一體化技術』團隊不僅創造了和諧、民主、團結、富有凝聚力的小環境,更為年輕教育創造良好的學術發展大環境,建立了學術骨乾梯隊穩定的必要條件,既在教學和科研的工作中提昇了他們的骨乾作用,又鼓勵並大膽提拔年輕教師參與團隊中的管理工作,鍛煉年輕人的組織和管理能力,調動年輕教師參與團隊建設的積極性。
為了培養高素質的人纔,『機器人機電一體化技術』團隊在對人纔的管理方面大膽進行了創新。采用一個團隊帶一批學生的模式,這批學生能學到多個導師的知識,體現了學科的交叉,用梯隊來指導學生,保證每個學生都不掉隊。
團隊還結合學科的特點,吸收不同學科的優秀研究生,形成多學科相互滲透的格局,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學科交叉,人纔互補的良好局面,而良好的學科環境又進一步地吸引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
『沒有事業,就沒有工作的熱情。團結一批人,最重要的核心是有事乾、有興趣、有前途,讓有纔能的人有用武之地。』
科研成果
劉宏撒下了辛勤的種子,默默地耕耘著,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98年獲得中國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863』個人二等獎,同年獲中國航天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6、1997年和1999年三年均獲得德國宇航中心科研成就獎;1999年被聘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首批特聘教授。
發表學術論文共1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50餘篇。申請並受理中國發明專利38項,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2項、美國發明專利1項、德國發明專利3項。
『踏踏實實、勤勤懇懇』是劉宏一貫的工作作風。他堅信,只要有付出,就會有收獲。在辛勤的工作中收獲的果實纔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