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喚醒民間文化自覺是根本
2008-07-14 16:37:2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盧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4日訊 按照國務院非物質文化保護條例提出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針,政府在『非遺』保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非物質文化存活於民俗風情中,其本質屬於群眾性民間文化。因此,群眾纔是文化遺產真正的主人,如何喚醒民間的文化自覺纔是『非遺』保護的根本。

  政策扶持加大投入

  哈市社科院地方史研究所副所長黃澄建議:制定地方法規,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使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采取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的模式,把『非遺』保護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議程;盡快成立鑒定和評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查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分階段制定民間『非遺』保護與發展的長遠規劃,編制哈市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盡快制定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和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實現『非遺』的保護工作納入法律軌道;加大財政投入,設立政府專項資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采取公益性項目財政補助等政策措施,使社會資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能取得合理回報,並積極吸納民間資本,推動社會化運作,同時給予減免稅收等扶持政策。

  政府主導統籌協調

  哈市政協學習委員會梁敏主任建議,哈爾濱市目前有一半區、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底數不清。因此應采取系統科學的方法,建立科學有效的保護制度。普查建檔,摸清家底,『非遺』的保護應實行分級保護制度,負責統一協調、指導保護工作。地方政府應明確實施保護單位及各自權利和責任,負責轄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非遺』管理體制尚未系統建立之前,由文化部門負責協調和指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統籌協調,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統一協調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理順管理體制,建立地方與地方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形成合力。

  發揮專家社團力量

  哈市部分政協、市民盟委員們建議: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等社會團體,還應大量吸收文化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以提高『非遺』保護工作的水准。發揮文化藝術研究機構和民間團體作用、公共文化機構、傳統藝術表演團體的作用;在『非遺』文化遺存完備的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有計劃地建設『非遺』生態保護區(村),創建民間傳統文化之鄉;對優秀傳承人要命名、獎勵,給予藝術津貼,扶持資助他們通過授課帶徒培養接班人,對其優秀成果舉辦展演、展覽和展示。

  讓民間文化回歸民間

  省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副主任孫亞強認為,『非遺』保護不僅是政府職責,更需發動民間力量、吸引民間資金,形成社會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因為大量『非遺』項目存在於民俗活動中,民俗活動是『非遺』長存長盛的沃土。民俗活動最根本的一個特點是群眾的自發性。對這種自發性的引導和發揮,不但體現『非遺』保護的人民主體地位,也是『非遺』保護持續性、有效性的基本主張和舉措。保護民俗活動,就是發揮人民群眾在『非遺』保護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使『非遺』項目更具旺盛的生命力。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