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開發商政府購房者三方"暗戰" 冰城房價何去何從
2008-07-15 09:08:08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張寒冰 張非非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5日訊 14日,記者來到哈爾濱市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房地產研究中心時,該中心主任周廣寧正滿頭大汗地走進辦公室。十天來,他異常忙碌,每天都要工作到後半夜,次日一大早又要起來去市政府匯報工作。『現在全國房價跌聲一片,市政府非常重視,在讓我們搞方方面面的調研。』周廣寧說,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

  周廣寧一直是房價的『看跌派』。從去年9月份,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出臺後,他就馬上警覺起來:『我們北方傳導滯後,對市場敏感度也比較低,其實那時候南方已經開始「減速」了,但我們還在一個勁兒地乾。』

  開發商的『左右互搏』

  在今年4月份舉行的第26屆房展會上,房地產研究中心聯合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做了一次500人的問卷調查。他們發現:准備馬上買房子的人少了,大多數人處於持幣觀望的狀態。而5月份研究中心的調研又證實了這一點:日均銷售量比四月份下降9.2%。來自統計局的數字則顯示,在5月份,哈爾濱市預售房套數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而交易量卻比去年少很多。

  周廣寧的同事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一些開發商已經開始采取『擠牙膏』的方式在逐步開盤,每次只出售幾十套房子,決不多賣。周廣寧認為,這看似是開發商『捂盤』,但也透露著一種無奈。

  據了解,哈爾濱市一些開發商資金已經斷鏈,按最新調控政策要求,『只有全部付清地價纔能拿到土地證等文件,纔能開工建設,纔可能申請銀行貸款』。這等於讓開發商把有限的錢全都投到土地上。而他們沒有多餘的錢再買新地,只能指著現有的房子賣出好價錢。開發商一面繃著勁兒不肯降價,一面自身底氣不足令市場缺乏人氣,霧裡看花的百姓因為開發商『左右互搏』的矛盾性而不敢向前,導致交易量大幅下降。

  購房者和開發商為房價展開博弈

  在交易量下降的同時,哈爾濱市的房價依然在上漲。據研究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江南主城區五月商品住宅均價為4350元/㎡,比5月份又上漲了130元/㎡,環比上漲3.1%。房屋價格和交易量明顯呈現出背離的趨勢。

  哈爾濱市房價在去年一下子就漲起來了,周廣寧認為,這是我們城市在一線城市傳導影響下的一種行為,因為全國的大形勢比較好,老百姓的預期變高了,地產商的投資進一步增加,在各種綜合力量的帶動下,房價漲了起來。


 

  『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我們的房價是偏低的』,這成了很多開發商告訴百姓房價還可以再漲的理由。但周廣寧認為,在這次降價潮中,哈爾濱不可能獨善其身:『人家都已經漲到頂了,我們纔始漲;他們滑下來的時候,我們因為慣性還在漲。』

  現在,再有朋友諮詢周廣寧要不要買房子,他都會告訴對方:『再等一等。』他認為,在開發商和購房者博弈過程中,商家往往會希望大家聯起手來,挺一挺。而購房者通常也不肯認輸,就等著看房價何時下落。雙方較勁就會造成銷售停滯、價格上漲的局面。

  面對下半年的形勢,周廣寧說,由上漲到下滑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表現在開發商身上,首先就是逆市漲價,其次是促銷、打折、饋贈,最後沒辦法纔是集體降價。至於這個過程需要多久,『沒人能說好』。

  市場低迷,政府賣地也遭遇困難

  地方政府因為市場的低迷,也成了調控的受害者——他們因此失去了寶貴的賣地收入。以前,正是有了這個『資源』,地方政府纔能在修路、建橋、搞基礎建設等公益項目上大展拳腳。不過,據記者了解,即便在房子賣得最火的2007年,哈爾濱市的土地收益也僅為47億元,佔哈爾濱市地方財政收入的35.67%,與經濟發達城市最高佔60%的比例相差很遠。

  周廣寧說,這主要跟城市制定的發展戰略有關。『南方一些城市都是先擴大城區,然後在外圍通過策劃、炒作概念,將城市周邊的房子賣出好價位。然後再回頭攻市中心。』這種向中心聚集的方式讓地價一路上漲。哈爾濱市卻是一直在老城區『折騰』,通過不斷的棚改、拆遷,把主城區先發展起來了。等主城區沒了地方,再往外圍擴張,『買房者會覺得周邊不如中心,心理預期就低,價格自然上不去』。

  現在的狀況是,主城區的地又貴又少,開發商資金不足;周邊則因為沒發展起來,開發商又不想買。『土地的寒冬來了,房地產的寒冬也就跟著來了。』周廣寧說。

  十字路口的觀望

  哈爾濱的房價已走到十字路口。

  開發商指著現有房子賣好價,繃著勁兒不降價;百姓持幣觀望,市場缺乏人氣,商品住宅交易量持續下降。

  開發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只要不違法就無可指責;消費者想買『價格越低越好』的房子更無可非議;政府賣地,是想在修路、建橋等公共項目上大展拳腳。各方利益博弈下,房價漲落自有其規律。

  繃不繃住賣房,開發商正在躊躇;出不出手買房,百姓主意得自己拿。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