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5日訊 日前,哈爾濱市最大的養老院新建項目破土動工,佔地面積92880平方米,設床位2100張,但對滿足哈爾濱市120餘萬老人的養老需求還很遠。『明天的養老在哪裡?』成為了每位市民所關注的問題。傳統的子女贍養被『421』結構和忙碌的生活節奏而改變,然而更多的老人不願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子女更希望能有專業的服務解脫自己的家庭負擔。
政府買單——孤困老人有代金券
7月初,74歲的曲秀珍老人拿著政府發給她的代金券,在志願者的陪伴下到樓下的浴池痛痛快快地洗了個熱水澡,老人每月就靠200多元的低保金和老伴單位給的撫恤金生活,她激動地說:『快20年了,我都沒捨得去澡堂子洗澡。』
在道裡區撫順街道辦事處看到,居家養老菜單式服務項目已經掛在了辦公牆上,打掃衛生6元/小時、入戶做飯10元/小時、陪診就醫5元/小時……記者了解到目前街道下轄四個社區共有8名老人符合政府買單居家養老服務的條件,7月初已經發放了首批居家養老服務代金券。
據悉,截至去年年末,哈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有120.5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2.9%。市政府將為居住且戶籍在本市城區(暫不含呼蘭、阿城兩區)的65周歲以上(含65周歲),家庭月人均收入在490元以下(包括『三無』老人、享受低保待遇老人)的獨居老人(子女均不在本市居住以及子女在本市居住但子女均享受低保待遇或有重度殘疾),發放每人每月100元的代金券。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務、醫療保健服務、法律維權服務、文化教育服務、體育健身服務、精神慰藉服務等6類服務。
街道資源——小店聯盟服務銀發族
據道裡區撫順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介紹,該辦事處目前已基本完成了『一個中心三個基地』的建設,即以街道辦事處為主成立居家養老中心,負責轄區內的組織協調作用。三個基地,即:醫療基地、服務基地、活動基地,聯系轄區內的醫院,為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與大型家政服務中心達成協議,由專業的家政服務員入門服務,街道內的4家民辦老年公寓,將為老人提供『出門』服務,為老人提供娛樂、聚會、聊天的場所,並且可以提供日間照料。
南崗區榮市街道辦事處先後與轄區5個設施規模較好的民辦旅店達成共識,掛牌成立社區『孤老樂園』,對入住的老人采取『日托』管理模式,提供看護、配餐、洗衣、閱報、娛樂活動等服務。並在轄區內的10個社區都成立了居民事務代辦站,整合附近的餐館、倉買、理發店等資源,為孤寡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社區創新——『電子保姆』就在身邊
『愛心門鈴』、『電子保姆』,無論是何種形式,目的都是一個在突發情況下,讓老人爭取到寶貴的時間,在行動不方便時,能夠通過小小按鈕,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撫順街道辦事處,早在10年前就開創了『愛心門鈴』,一個拴在老人床頭的門鈴,另一端接到同一樓內的鄰居家,如果老人有需要時,可以按下門鈴,鄰居就會知道趕來幫忙。
昨天記者來到南崗區鐵嶺社區,據該社區主任費淑華介紹,4月15日,社區啟動了全省首家居家養老『一鍵通』網絡援助工程服務,為90戶孤寡、空巢和殘疾老人家庭安裝了『電子保姆』呼叫器。記者看到呼叫器上有兩種按鈕,綠色按鈕表示尋求幫助,紅色按鈕則表示緊急求助。老人若按下按鈕,則在社區連網的計算機上會看到需求幫助者的姓名、家庭住址、年齡等相關信息。若是按下紅色按鈕,則在接受到這些信息的同時,還會發出刺耳的報警信號聲。同時老人兒女手機也會收到短信告知,從而有效解決了老人的生活安全問題。他們近期還將積極與『一鍵通』公司洽談擴展合作規模,准備年底前由『一鍵通』出資建立辦事處『電子保姆網絡服務綜合管理中心』,同時再為地區十個社區增設500—1000臺呼叫器。
特色服務——瞄准需求因人施助
『居家養老服務不是針對某一個群體,政府買單的困難獨居老人是一部分,而有一定經濟能力的老人同樣也需要養老服務,瞄准老人真正的需要,為其提供特色服務纔能讓老人真正滿意。』
愛建社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全社區共有70歲以上的老人103人,作為哈市的高檔社區,這裡的老人幾乎都不存在著經濟上的困難,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老有所樂,為此愛建社區專門成立了老年秧歌隊、老年模特隊、管樂隊等,入夏以來還舉辦了多場居民歌詠會、聯合物業公司放映電影。每名老人家可以通過可視對講機,把自己的需求告訴保安的監控室,再轉給社區。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哈爾濱市大部分居家養老提供的服務者都是由本轄區的低保戶、4050名下崗人員來擔任,或是由社區工作者無償提供服務。一位業內人士指出,『今後居家養老服務決不是由街道、社區來具體實施,而是由街道作為牽頭,搭建一個監督、管理的平臺,與大型家政公司、餐飲、醫院等簽訂協議,由他們具體為老人提供服務。形成一張巨大的服務網體系,其中服務對象既包括政府買單的困難獨居老人,也包括自費買服務的老人。根據老人的實際情況,提供不同的幫助。』